中国环境报刊登朱华厅长的署名文章把制度

作为一名环保系统的十九大代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深深感到作为一名环保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对十九大报告的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判断,明确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感到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有“七个新”:

1迈进新时代

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报告的一条主线,贯穿报告全篇。“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3个维度,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意义;用“五个时代”,从伟大事业、发展目标、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贡献5个方面,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贡献。

2确立新思想

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理论成果和最重要历史贡献,就是开创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入党章,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历史必然、时代所需、全党共识、民心所向。

3作出新判断

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要把握“变”和“不变”两个方面,“变”的是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不变”的是我国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肩负新使命

报告提出“四个伟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四个伟大”所诠释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体现于新思想、贯穿在新征程、承载着新目标,成为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条“精神脉络”。

5开启新征程

报告以系统、前瞻和发展的眼光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开启了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幸福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有3个变化:一是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二是把原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原来“国家”变成现在的“强国”,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三是增加了“美丽”两个字,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这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统一相对应。

6部署新任务

报告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国防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作了全面部署,全方位、多层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必将有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7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方面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个总要求是由6个层次构成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条指导方针,就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条工作主线,就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一个总体布局,就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五大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站位高、理念新、举措实、篇幅长,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一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到新高度,将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高度,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

二是确立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每一个阶段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到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任务都是全新的,既有建成美丽中国的要求,也有达到高水平生态文明的要求。

三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论断,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论述、新观念。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这是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遵循;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优质生态产品”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从理念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提出生态文明共赢全球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让中国与世界共赢、系统解决世界生态问题的创新之路、正确之路。

四是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新部署,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四大任务。即: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四大任务完成好了,生态文明就能切实向前发展,环境保护就能开创新局面。

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部署上来是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贯彻到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各方面,真正用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生活近18年,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各领域都有重要的实践和探索,为福建省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共进提供了重要遵循。要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发展路径,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切实把福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强化规划源头管控,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开展规划环评,推进“多规合一”,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优化石化、冶金等七类重点产业布局,推动形成沿海加快产业集聚、山区重点保护生态的发展格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强化“三线一单”管控,用“线”框住空间和开发强度,用“单”管住环境准入。加快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为严格的红线管控制度,通过地方立法、政策制定、执法监管严守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强化节能减排降碳约束,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倒逼经济结构、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把环保惠民为民作为根本目的

福建省生态环境高位运行下也存在不少环境治理短板。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用好环保督察手段,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指出具体问题,以“三抓三促五整治”为抓手,精准施策、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力争在6个月内取得积极成效。实行台账式管理,挂账督办、跟踪问效,落实到位一个、对账销号一个,确保整改到位。

加快补齐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治理短板,实施比国家更严格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实施清单管理、溯源治理,分地区、分行业梳理,列出问题清单,深入排查隐患,加强源头预防;强化责任落实,对各地突出环境问题实行一季一督查、一月一调度,对问题突出地区及时约谈、坚决限批,每年抓出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加强环境执法监管,针对环境治理短板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水、大气污染等环境违法行为,强化日常监管和专项执法相结合,对问题突出的区域实施重点执法检查,探索覆盖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制度,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与综合治理网格无缝对接、全覆盖、精细化的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推动环境监管力量向基层延伸。推进社会共治,推动出台《福建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的指导意见》,推动《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共治促进条例》立法工作,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把构建良好生态系统作为治本之策

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精心呵护山水林田湖草。

实施整体保护,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保护,把治山、治水、育林、护田、护湖结合起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效果。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闽江流域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试点。实施系统修复,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河湖水系连接等手段系统恢复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强化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生态修复,加强湿地、沙滩、海湾、海岛四类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继续实施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实施综合治理,健全完善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环保指标作为流域补偿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把补偿资金更多向流域上游地区、向环境质量优良地区倾斜,激励上游地区加强水环境治理,通过上下游联防联治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建立跨区域执法机制,在九龙江流域开展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强化上下游联防联控。

把制度创新作为内生动力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央赋予福建省的主要任务就是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体制改革新要求新任务,要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突破口,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对其他地区有借鉴意义的生态文明制度。

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文明责任制度,加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构建以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为导向的正向激励机制,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态环保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相结合,探索三个统一生态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监管统一、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有序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保市场化制度,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充分挖掘和体现生态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价值,通过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绿色金融等,加快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编辑:福建环境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初期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zhaigousc.com/zdzy/9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