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十日谈第五谈流程与制度管理

作者:牛东方(益友会-河南分会)

后台回复“流程十日谈”即可查阅往期内容

第一谈:流程与组织管控

第二谈:流程与管理思维

《流程十日谈》第三谈:流程与战略管控

第四谈:流程与经营管理

《流程十日谈》系标杆精益益友会河南分会副会长、广东精益管理研究院流程管理专家牛东方老师的特约专栏,全文共十篇,本次为第五篇。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度每个企业都有,但标准化极低,没有两个企业的制度完全一致。我们试着透过流程看制度,探讨制度管理的现状、背后的机理、发展的方向。

一、制度管理之现状

1-制度越来越多,执行越来越差。

制度像雨后春笋,时不时的从各部门冒出来一个,企业究竟有多少制度,没人说得清楚,更别说执行了。久而久之,制度丧失了权威,企业丧失了威信。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制度建设缺乏战略导向,更多的是问题导向和部门导向,解决方案是开展以战略为导向的流程梳理,沿着流程做制度规划。

2-体系越来越多,制度千奇百怪。

质量体系,安全体系,内控体系,流程体系,建一套体系,出一套制度。同一个安全管理,搞出N套制度,哪个有效?让员工遵守哪套?安全管理部门也说不清楚。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虽然导入了不少体系,但没有透过体系看本质,没有通过本质整合体系,解决方案是以流程为载体实施体系整合。

3-内容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低。

随着企业的发展,制度像吹了气的气球越来越大,归口部门审核制度看都不看就签同意,制度发布从头到尾能看完的寥寥无几。制度几乎无所不包,制度就是一切管理要求的代名词,混淆了制度与流程的界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搞混了制度与流程的关系,混淆了两者的概念、界限、作用,解决方案是理清企业文件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QMS)结构模型

为提高针对性,我们以ISO文件管理,来具体看看制度管理的现状。企业在ISO质量体系建设中,要求建立文件化的管理程序,提倡管理法制化、工作程序化、考核目标化、记录格式化,以实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考评、凡事有据可查。体系文件构成一个金字塔,主要包括管理方针/目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性文件、记录。

管理手册描述了公司的管理体系范围、管理方针、管理目标。程序文件是对文件管理、记录管理、内审、不合格品管理、纠正、预防及其他工作过程进行的阐述。作业性文件包括两类,一类是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基准/细则等管理文件,一般涉及多个部门或岗位。另一类是作业标准书、操作规范、检验规程等作业文件,是用来指导某个岗位的工作或生产作业的文件。记录则是作为二级、三级文件的输出文件和证据。

ISO:标准3.11形成文件的信息中指出,文件是由组织控制和保持的信息,以及保存信息的载体。形成文件可表示:管理体系,包括相关的过程;为便于组织运作而形成的信息(文件);实现结果的证据(记录)。

这里讲的过程被定义为利用资源、通过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ISO将过程放到重要的位置,认为通过分析过程,可以清楚组织的经营运作薄弱及关键之处,哪些地方需要监控,需要建立文件,避免了策划文件时为了标准而编写文件,同时不会空缺所要编写的文件,也不会编制多余的文件。事实上,在推进ISO认证时,必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业务过程活动梳理,梳理每一项过程活动的岗位、控制方法、标准依据、管控指标等。

整个体系的管理也是围绕过程展开,以过程为中心对各项管理要求逐步进行统一,建立以过程为中心的文件管理系统、执行系统、检核系统,提高多部门/多过程的有效协调平衡性。

其实,质量管理体系里讲的过程,即是流程,本质上是一个东西。但可惜没有说透,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没有明确流程分级。质量手册显然是零级流程。程序文件如文件控制程序、相关方管理程序、设备设施控制程序显然是一级流程。如果说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分级还算清楚的话,那再往下的作业性文件就让人无法理解了。作业性文件中,跨部门的管理制度显然是三级流程,但指导岗位操作的操作规范显然就不是流程了,顶多算是一系列串联的活动。把三级流程和岗位活动划分到同一层级,显然是不妥的。

二是过于片面,质量管理体系更多的







































哪的白癜风医院权威
白癜风是否传染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zhaigousc.com/zdzy/12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