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企业管理第一名考研经验
得益于学长学姐们的帮助,决定将这个传统延续下去,帮助更多学弟学妹,因此写了这篇文章,很长,但是希望各位能仔细看看,我尽力将需要注意的内容都写在这里了。
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情况,本科毕业于上海某,学渣,考研二战,一战多分,数学九十多(题超级简单),英语一70,政治70,专业课。二战分,数学(题有一定难度),英语一83,政治74,专业课,企业管理专业排名第一,拟录取。
PartOne
一战失败的启示
决定考研是两年前的三月一日那天,我刚刚回到学校,和最喜欢的老师来了一场长谈,明确了自己今后的目标和方向之后,毅然决然的背上书包,开启了我为期两年的考研生活。
考研绝对是意志力和体力的消耗战,我见到身边不少例子,都因为缺乏这两种东西而半途而废,十分可惜。
我能坚持下来,最重要的是我有一定要读研究生的决心,其次我一直忙里偷闲锻炼身体。
从三月一日开始复习,我做了两件事,背单词和看数学课本。
英语和数学在考研中的重要程度大家都心知肚明,尤其是数学,基本数学高分英语过线考研也就成功了。一战时我的英语考的不错,而数学很糟糕,重点介绍一下英语成功经验和数学失败教训。
英语
背单词我用的书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考研英语一笑而过》,周思成著。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背单词也没人会问你怎么背下来的,只要记住就好。所以,就要发挥想象力,以各种有节操或没节操的方法达成同一个目的:记住就赢了。我用的这本书,虽然记单词的方法并不是什么名门正路,但胜在歪门左道也能取得不错的疗效,在此真诚向各位推荐。
我记单词的方法非常简单暴力,每天最少一个list,也曾经干过每天3个list这种事,在两周内确保单词书过一遍,然后不断重复。
我有一个小本子,把记不住的单词全写上去,每天重点记忆那些。当然我也干过把记不住的单词写便利贴上满房间贴的事情,抬头单词,低头单词。二战的时候,则是下载了百词斩,吃饭的时候刷一刷,效果也不错。
我本身英语基础还可以,所以从三月份到六月份除了背单词就是看了一个何凯文老师的《长难句》,书加视频,确实解决了不少语法疑问。
到了七月,开始做阅读了,我用的方法并不是精读真题,而是:大量阅读模拟题。
什么叫大量,这样说吧,我两年考研,读完了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考研阅读模拟题。看上去很可怕,但其实分一分一天也就二篇左右,一周还能休息几天。
学语言是一个积累和重复的过程,背单词固然重要,但你要是不用,几天就忘得干干净净。语法也是一样的。真题很珍贵,那种诡异的出题方式应该放在后面来适应。在此之前要做的就是读懂文章,泛读加一定量的练习就成了最佳方法。
模拟题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做题方法,而且培养做题的目的性:带着疑问阅读。所以,无所谓模拟题出题质量,练手而已。
七八月份,我背着单词,并保持着大量的模拟题练习,阅读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做真题是九月以后的事,那时候在大量训练下,真题读懂已经不是问题,再来研究题目才是正解。
九月以后,随着专业课加入,时间越发珍贵,我每天在英语上的投入不超过一个小时,那一个小时里做的最多的就是翻译真题全文。
至于阅读的解题方法,请参照何凯文老师的阅读解析,在此就不赘述了。
十一月开始背作文,每周最少写大小作文各一篇,同时继续精读加泛读,保持到考试前的那一天。英语阅读跟数学有一点很相似:不做就手生,就算后面时间再紧张,也务必每天至少读一篇文章。
数学
我最喜欢的考研数学老师张宇曾经说过那么一句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于是一战时我就果断被摇死了。
那时候我学习数学非常浮躁,只追求量不讲究质:我做了很多模拟题却没有仔细分析过错题,我一味追求速度,把十八讲过几遍几遍,却没有静下心来推导每一个公式。所以我的失败,早在开考前就决定了。
什么叫基础?我认为,是对待数学的那份较真,不要想着只是一个普通的定理,背住就行了,不,不能这样,一定要弄清来龙去脉,能自己推导理解,这就是基础。
考研数学注重基础考察,而一战的我就死在浮躁二字上。
再次提醒:多做不如精做,速度不如质量。跟着张宇老师不会有错。
政治和专业课
我第一二年的方法,成绩都差不多,待会儿再说。
总之,考研第一年的失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失败。考前我完全没有想过,如果失败怎么办,一心备考没有退路,其实这是非常非常危险的,也有人说就要背水一战,我不认同,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做两手准备,背水一战代价太大太沉重,一旦失败几乎就是把自己逼到绝路,何必呢?人生不止考研这一条路啊。
一战背水一战,几乎把我逼成抑郁症,我坐在回家的火车上,谁也不认识,把手机也关了,就是看着窗外默默流泪,回想这一年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同宿舍的好友如愿考上,另外两个也找到工作,我什么都没有。
对自己的厌恶感,最终还是被骨子里的不服输打败了,我又站了起来,并决定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再次报考同济大学企业管理。
PartTwo二战浴火重生
我二战下定决心是考完一战初试之后的三天,不服输不认命,坚决的要继续。回家和父母谈,他们也表示支持,并指出还是出去住,在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我同意了,二月份开始了找研友之旅。
我找研友是在考研论坛的再战考研版找的,一开始就是发帖回帖,聊聊天,问问是不是有再战的勇气和决心,总之之后还是顺利的组成了考研小分队,一共六个人。据其中一人的学长说,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那边很不错,房租便宜也有专门的考研教室,就决定去那里了。
四月,几个小伙伴约好选房,四月底正式搬入,开始了二战。
有人说二战不宜早,我不同意。
不快点开始,之前打的那点基础早忘哪去了,真当自己的脑子是u盘么,人的记忆非常非常不可靠。况且,我数学基础不好,就更需要更多的时间。
二战开始,我又看了一遍数学课本,这次和一战不同,我把所有定理全部按课本上的内容看了一遍,自己推导了一遍,并且在公式记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我没有特别在意一天要看多少,看懂就成。
而别的科目我都没看……就是早上晚上数学,下午看日语(并不是考试科目,只是自己打算去考级),可以说五月到七月初我的日子过得想当清闲……(我英语基础好,所以没怎么担心英语。)
不过,由于不慌不忙,我数学功底也好了不少。同时我看了张宇老师基础班的视频,买了张宇十八讲,大致过了一遍。把一战最薄弱的高数认真啃透,为暑期大量做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交大复习,教室里全都是二战三战甚至四战的战友们,大家同病相怜互相帮助,真的让我安心了不少,所以说,一个良好的二战环境真是成功的关键!大家尽量不要留在家里,不要留在家里,不要留在家里,除非自制力真的特别好……反正我一回家瞬间就变成生活二级残废,丧失全部的斗志和意志力……在外面挺好的。房租也不贵。我们六个人租了一套房子,每个人算下来五百多块一个月,吃饭就吃食堂,有百分之三十的搭伙费但方便。
到了暑假,交大依然慷慨的提供暑期自习室,还自带空调,让我等感激涕零。
暑假就是数学英语轮番上阵了。依旧早上晚上给数学,下午给英语。
数学:张宇高数十八讲+李永乐线性代数讲义+张宇概率论九讲
怒看强化班视频,当然看视频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背笔记才重要。可能有些学弟学妹会奇怪,数学背个什么笔记啊,其实不然,笔记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背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拿一张白纸,回忆一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公式定理,有哪些题型,每种题型怎么解,刷刷刷写完,也就说明你这章掌握的差不多了。其实就是要在头脑里形成体系。
每完成一章,请把《题》的相关内容做了。暑假结束,题也要做完,张老师的题非常好,推荐推荐推荐!!!!
当然,我也买了汤家凤老师的题,也很好,后期想做题的时候就随便挑几个出来做做,顺便一提汤老师的中值定理讲的真的超级好,就算别的部分不看,中值定理请务必认准汤家凤老师!!!线性代数就李永乐老师了。
暑假一定要做题,做题,做题,光看是没有什么毛线用的。做完要总结,总结,总结,光做也没有什么毛线用,我自己有一个错题本,陪了我好几个月,最后阶段我复习就靠它了。
其实搬到交大没多久,我就在附近找了个健身房,每天铁打不动下午四点出门,锻炼完吃完饭下午六点多回自习室,不锻炼真不行,天天坐着看书是对颈椎和腰椎的摧残,谁也不想年纪轻轻就落下病吧,一周起码锻炼五天,每次一个小时,这样才能确保有足够好的身体来应对考研。而且,能站着看书就别坐着,我找了个高度合适的窗台,经常站那里,很舒服。
还有,劳逸结合非常非常重要,我一周起码休息一个整天,不休息真是连书都看不进去,七八月份上海还有很多演唱会,我也去了。效率才是最重要的,没效率天天瞪着书也没有什么毛线用。休息的时候我就打扫一下卫生,出门买东西,找朋友逛街,把自己的疲劳和压力宣泄一下,再来迎接新一周的高强度学习。
暑假两个月里,我英语又开始做模拟题了,一天两篇到四篇看心情,同时愉快的背单词,别的都没做啥。
哦,我专业课是九月底十月初才开始的,两年都是如此,暑假完全没碰……别问我为什么,我懒……但我短时间内突击的专业课成绩并不差。
到了九月,我又做了一遍十八讲九讲和讲义,十月开始正式做真题。
虽说数学真题很重要,但近年来明显感觉老师不按套路出牌……特别16年那个题,发卷子以后我盯着两个选择题和一个填空题瞬间懵逼了……真是没见过,当然也不排除我数学素养太差的原因,但我还是觉得,真题虽好,不要贪杯……适当的模拟题训练也是重要的。
模拟题首推张宇的八套卷和四套卷,虽然做的时候会觉得那酸爽的感觉让人透心凉心飞扬,但是等到了考场会有一种:我连张宇的题都做过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好怕的,的迷之自信。反正当时我在考场上就是那么想的……做八套卷,我平均分吧,四套卷……而真题基本都是+……所以这难度还是很给力的。
模拟题也是一样的,求精不求多,每套我都做了两遍以上。摸透每一种题型才是王道。
我数学渣,不敢跟好多大神似的后期减少数学时间,每天保持四小时不动摇,一直算到考试的前一天。其实还是那句话,跟着张宇老师来,他说啥你做啥,不要打折扣,最后结果都不会差。他的冲刺班和最后的三小时,都应该看一下,我是全看了,效果不错,能让一个数学大渣成为一个小渣,张宇老师功不可没。
英语……嗯,从九月份以来我把自己的英语时间缩得更短了,大部分时候,一小时,少部分半小时,总之我仗着自己的基础好,剩下了不少时间。十一月以后因为背作文,英语投入又稍微大了一点,但也不超过一个半小时,总之学弟学妹们就自己看着办吧。英语我考的最好,但这是我大学四年积累的结果,想一蹴而就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专业课,九月底同济才出大纲,一看大纲我又懵了,n年不遇的换书事件竟然被我碰上了,而且换的是最重要的那本,那就是我之前的材料和经验大部分不再管用。
不过我依旧保持着迷之淡定,因为我知道我的方法很管用。
请跳过阅读的环节,直接背!直接背!直接背!
十月份我的新书才到手,再花个一个月看书不是作死么,所以,别犹豫,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背吧。
罗宾斯那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字多,案例多,简单易懂。别看它那么厚,其实要背的总结一下也没多少,什么是重点,一看就知道了,你要背案例我也不拦着你。
背专业课就跟背单词是一样的,短期重复很重要,一天不背一章就别想着十月份再开始了,你背不完的。
同济有两本参考书,一本罗宾斯管理学,一本同济自己写的管理学概论,两本都要背,但是重要程度不一样,我的建议是:以罗宾斯为纲,穿插管理学概论,然后两本书不同的地方再拿来分别背。
而且,不要想着什么重点不重点……有的就乖乖背吧,老师的心思你摸不透的孩子们……
背完一章之后,和数学一样,拿张白纸出来就开始默写,脑子里要有清晰的大纲,要有框架感。这个大纲怎么来的呢,答:自己整理出来的。我后期基本做到,给我一张纸,我能把管理学两本书愉快的默写下来,而且还逻辑清晰:管理基础,管理学历史,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写的时候不要翻课本,写完再翻课本对照。而且要重视章节之间的联系,管理学是活的,不可能单独考察哪一个知识点,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比如说分析组织战略,那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各方面的知识都要用上,不用上就是不全面。
管理学做一些案例分析也很重要,我自己网上搜了不少大学经典管理学考题,然后拿来当模拟题,答完以后翻课本,对照知识点用的全不全。
顺便一提,同济管理学概论两年没考计算题了,但是大纲上有,所以这一部分大家也要重视,管理学的计算很简单,出了就是送分题。
而且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