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信息化体系建设,是应该自上而下,还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正规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买菜做饭

你是先去菜市场看有什么菜,再计划做一顿什么样的饭,

还是先计划好今天吃什么,再按照食谱去买菜?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悖论一直困扰着人类,那就说明这个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如果是技术问题,现在科学这么发达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所以这是个思维方式问题。

同样,做信息化的产品布局,对企业的信息化体系搭建,究竟是自上而下,以理论体系来改善生产现状,还是自下而上,从用户故事一点点挖掘深层次的管理模式来推动信息化体系建立?

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智能制造的由来了:

早在年,智能制造的理论方向上的思考就由美国的怀特教授在《智能制造》一书中首次提及,此时计算机的使用才刚刚步入商业化,通过电脑代替人脑进行生产管理的知识体系还是不够支撑复杂的生产运营状况。

直到年,德国在工业博览会上第一次推出了“工业4.0”信息化框架理念,不久又在政府报告《未来图景“工业4.0”》中详细描述了智能制造的场景,才开始第一次有了智能制造的理论体系。

然后到年2月,美国同步推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年日本、英国相继推出了《科技工业联盟》、《工业战略》。

我国同年也由工信部推出了两化融合的工业推进策略(备注:工业化+信息化,即我们常说的万物互联),同步也在白皮书上使用《中国制造》作为国家工业建设战略。

至此,世界上的五大工业强国,都推出了自己的工业信息化推进方向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和体系建设目标。

国家战略上的规划对于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在宏观上来说是自上而下的。但是我国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进思路还是基于已有的企业信息化开始实践后(如西门子、施耐德甚至国内的华为、美的等)才有的规划战略。

当然相比较其他来说,国家的战略政策肯定倾向于保守型。还是倾向于先有菜再做饭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思路更激进一点,完全可以规划到三化融合(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四化融合(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推而及广:企业的信息化体系建设,是应该基于产品思维还是基于项目思维?

做产品跟做项目虽然在流程和内容上没有区别,在本质上却迥然不同。同样是用户故事或者用户画像,项目上有着具体的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产品就需要一个来源于多行业的业务经验才能总结出来。所以信息化行业信赖白头发大于高学历,是大有深意的。

从项目来看,核心是要稳定。做完用户故事,我们会基于现有的用户故事逻辑设计方案。在满足业务需求的情况下,保障作业环境有条不紊的推进是终极目标,过程中的逻辑优化与界面美观是加分项,只能在终极目标上做乘法而不是加法。目标没有达成,X0结果还是是0。

从产品角度就不一样。需要考虑产品的适用性,所以即使结局是开放性的,支持多种输出方式也是落地的方向方案。制造业的流程有着行业自带属性,单一的功能绝对是无法适用于所有行业的。这也是导致现有的MES软件供应商百花齐放,不会出现某个山头的寡头类型企业。因为没有办法将所有的企业统一纳入到统一的一套MES方案里来,这个和ERP、BI不太一样,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化IT体系。

行业覆盖面广诚然是企业发展的模式,但无疑也给产品通用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要想产品架构适应于所有行业实在是有点难为产品经理了。

从用户故事——方案设计——嵌入产品模块——打通各产品线关联,从而实现信息化整体的内容完善,这是较为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推进形式,也是信息化产品搭建的一贯思路。

这种思路有错吗?

个人感觉是没错的,制造业的MES、QMS、WMS、APS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有着清晰的定义与范围划分,在目标的达成有着清晰的界限。也就是对于产品来说起点已经是1,从过往的实施案例中提取亮点与行业的标杆性内容用来回归产品、完善行业解决方案,优化产品架构、改善用户操作体验都是在做加法。这个时候各软件供应商的区别只在于产品对于用户的匹配度以及包装能力(公关能力)了。

但是,信息化软件对于制造业的改进范围,会止步于此吗?

或者说:在现有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布局完成后,企业的重心会在哪里呢?

西门子的智能工厂是现有的工业4.0标杆。我相信未来不久,中国就会有企业达到这个高度。毕竟现在信息化在企业的普及速度比起工业3.0时代计算机普及速度要提高一个level级。

那么:工业4.0终极目标在哪里?做完了工业4.0会不会有4.1、4.2……5.0?

四五年前,我曾经做过这么一个MES项目。在方案阶段,我们明确规划了在MES系统上线后,会对哪些生产岗位产生影响,或者说减少某些岗位人员。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MES系统上线后,取消了传统的手工流程卡(一个记录产品编号、物料、质检、生产工序记录的三页信息单。靠纸张颜色区分型号)。这样的流程简直是对信息化的侮辱。这个天天打印流程卡发放流程卡的人员纯粹是多余资源。

项目验收完成大概一年之后做售后回访。偶然和当时的甲方项目经理聊天说到他们的系统使用情况。然后聊到这个岗位,问到这个岗位的人员安置情况。何经理笑着说到:是啊,现在不用撕流程卡了。现在她在每天贴条码呢。

顿时内流满面。

MES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对于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量化的提升依据。企业的发展,跟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有关、跟市场有关、跟产能有关、跟企业战略有关、跟营销有关……以及很多很多的因素有关。唯独跟信息化的推进程度没有着本质的因果关系。一个手工小作坊,一样可以打造成传承百年企业。

现有市场的信息化产品的作用,我总结的就是:

1、可以减轻一部分员工工作难度的工具;

2、可以多一点渠道了解生产的情况;

3、出了问题,终于可以找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说话过于主观,可能会受到来自各方的意识形态大作战了……)

如果信息化止步于此,我觉得本身对于信息化是一种侮辱。信息化做到计划、做到生产、做到仓储、做到物流、做到设备的数采。再细一层是什么?在一线员工之下,能做到哪些去改良生产环境与作业方式?在基层设备之内,能做到哪些去优化设备运作?

从信息化体系往上,所有的数据采集到,我们需要怎么样见微知著一叶知秋?领导层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zhaigousc.com/yszd/83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