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企业的时代竞争力。
”元宝最近注意到一条消息:3月20日,茅台()集团召开“智慧茅台”功能需求咨询项目专题会,华为中国政企ICT规划和咨询部首席专家厉征介绍了相关工作方案。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静仁指出,希望通过本次咨询,双方能够推动华为经验与茅台特色的成功融合和无缝对接,共同推动茅台这个中国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为传统酿造行业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示范标杆。正文分割线
前言
自上世纪70年代起,信息化概念进入中国,从年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年“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直至今天,国家提出智能制造“工业”。
信息化建设逐步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修课。
伴随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化软硬件系统以及与之匹配的新型管理思维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被大规模使用,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生产制造流程等各方面均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信息化软件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相互跨界融合。而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更迭,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度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在资源,实现数据驱动下的价值创新,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命题。
现实,总是距离想象,差距很大。
眼花缭乱的各种噱头,使得企业在信息化应用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从国内的软件厂商到国外的软件实施咨询商,都对功能描述的头头是道;软件供应商自卖自夸,称其软件在信息化、企业管理方面无所不能,颇令管理者信服。
但真实数据是,大多做ERP的企业仍旧平均每隔4-6年更换一次软件产品,或购买其他家的专业软件产品为企业不同部门提升信息化管控;产值过亿的制造业企业推行信息化,投资大多在几十万或上百万,但项目实施完成后,带来的管理效益并不大。
主要原因如下:一、信息化成了财务部门的信息化,所有业务部门为了财务核算要求的数据而补录单据,甚至有些公司就是财务部门代替业务部门维护数据。这些做法实现了月末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提高了财务统计核算方面的工作效率,但是,却没有为企业带来全面的信息化效益。
二、ERP实施上线以来,一些部门就陷入到每日维护大量的数据中,原来EXCLE表能快速处理的业务,在ERP软件中却非常繁琐,不仅没有带来效率提升,反而增加了人员、成本的投入。
三、企业中高层和老板根本不去查看ERP系统,或者说ERP系统不能为管理者提供管理所需要的报表。在软件供应商撤离后,高层管理者甚至不会再打开ERP软件查询管理报表。软件系统仅为基层员工录入数据使用。
四、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认为ERP软件是无所不能的,从成本中心核算到阿米巴管理,从计划执行预警到业务智能判定、控制操作,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软件有几个环节不能解决,就再更换系统,每两三年调整一次,顾问团队频频更换,信息化一直不能稳定推进。
五、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化,解决了本部门的工作,但是跨部门的业务处理仍需要手工维护,没有给公司带来整体的信息化价值。
(3月21日周静老师直播回顾)
台塑企业集团是台湾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旗下有以台湾塑料、南亚塑料及台湾化纤三大公司为首的数十家企业,是一个以石化及塑料中下游产品为主的企业集团。年时,台塑集团年产值超过亿新台币,这一年的5月台塑企业集团实现了一日结算。在台塑创始人王永庆看来:财务一日结算是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最终体现。能否做到一日结算,是一个公司管理制度是否上轨道,各环节是否全部计算机化,管理制度是否合理、是否环环相扣、计算机化管理制度是否正确与有效运作的重要指标。它是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结果。
我们的学员企业普遍反映在信息化建设之路花钱却付之东流,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及效果差强人意,投入了大把人力、物力和财力,信息化建设为何依旧一地鸡毛?有几点需要大家思考:
一、企业一把手,真的重视信息化了吗?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老板而言,重视信息化建设,绝不仅仅是大笔一挥、审批同意付款这么简单的事,而是必须亲自参与设定企业最关键的管理目标要求和流程模式的确定。
二、企业信息化到底是哪个部门的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如果这个目标不清晰,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投的钱越多,恐怕问题与矛盾就越严重。
信息化系统是为业务和管理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建设既不单纯是信息部门的事,也不是完全是业务部门可主导,更不是财务部的信息化。
流程中相关部门在企业的总体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架构下充分融合,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企业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人为区分这是ERP管的、那是CRM管的、那是MES管的,而且系统之间互不融通,这本身就是一种条块化思维的表现。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IT选型与应用必须要跳出传统信息化管理模块化的思维定式,需要通过一个运营平台实现多系统搭建并协同。
三、信息化实施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就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缺少全局化数据思维,也没有围绕打通全局化数据的目标去构建系统功能。
很多公司都会碰到这种情况:每一套信息系统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相关功能都满足了合同约定的目标,于是履行了验收程序并且相关部门也有人签字确认,于是按程序履行了付款。老板认为系统也上了而且都验收成功了,那自己想要的功能和管理效果肯定也可以发挥作用了吧,于是指示财务部门给出一份综合分析报表,结果被信息部和财务部告知:所要的分析数据要分别从不同的系统中分别取数,而且每个系统对相关数据的登记与核算口径不一致,所以只能先各自导出来数据,等加工整合好了再提交。老板顿时崩溃!前后花了几百万上的系统,竞换来如此个结果。
信息化建设就是帮助企业将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由“人治转向法制”,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非常繁琐,甚至于系统上线后,还要不停地进行优化改善,销售面对市场变化、生产面对需求和供应的变化,都会发生临时调整,是灵活多变的;而财务则是以国家法规为依据,一板一眼地处理业务,相对刚性,与销售、生产之间的灵活性就相互矛盾。不过仍然要竭力控制不合理的业务发生,保证公司日常规范经营。这时候,信息化流程的管控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中国制造》解读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引领和支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举措,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2.3%,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59.6%,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普及率62.7%。主要行业研发周期、财务决算、库存周转、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能耗等关键指标大幅改善;装备、石化、汽车、民爆、轻工等行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技术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两化融合能力稳步提升。
企业需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原因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加经济效益,这里的经济效益既包括当前,也包括未来。从这一角度出发,企业在信息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现在和未来双重因素,在不断接收政府引导的新观点的同时,需要基于企业自身的内在需求,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实施信息化建设。
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呈现明显发展态势:企业信息化建设由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随着信息技术成果向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企业信息化逐步实现从作为自动化的工具和信息沟通的手段,到决策支持,甚至推动企业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变革的转变。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方式也从学习模仿的战术模式,升级为结合外界环境和自身发展特征的战略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将其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构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长远规划成为提质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未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企业信息化建设所打造的信息流(数据流)将不仅仅是自动化工具或者信息沟通、管理经营的工具,而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也将不仅仅止步于效率的提升,而是借助于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实现包括设计、研发、生产、流通、管理等企业核心流程的价值创新。数字化转型是一条漫长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是一个抽筋拔骨的艰辛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结语:当企业经营到一定规模时,对有效管理和科学管理会有更高需求,在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有效合理科学的减少冗余和重复的工作,及时有效的传递准确信息,是现代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基于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如OA、HR、PLM、ERP、MES等就会被提上日程。
您能为企业科学的选择合适的软件并合理使用吗?
特别邀请“资本运营公社”专家组成员:周静老师,用两天时间,为大家揭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世今生。
正文完
部分数据、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