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目前深化职业教育类型教育改革的关键,其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环节基本成熟,中高职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仍是空白,离国家提出的形成完善的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还有差距。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促进我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准确把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内涵非常重要。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养老服务高层次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截至年底,全国有2.49亿老年人和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需要照护服务,而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30万人,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民政部养老服务司长俞建良表示,全国养老院普遍存在养老护理力量紧缺的问题。调研发现,一方面,市场对养老项目管理等本科学历人才的需求较高;另一方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养老企业的中高管理层发挥作用不够,“非专业”领导“专业”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养老机构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足。
(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层次单一
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与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然而,从学历结构分析,全国养老机构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较低。目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尚未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属空白。
(三)培养规格难以适应养老产业快速发展
中高职培养的学生重服务轻管理、重技能轻素质,职业素养不高,难以适应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调研发现,市场对具备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老年健康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但是,中高职阶段重老年照护服务技能层面培养,而管理知识和能力培养不够;由于中高职学制(3年)的原因,学校无法全面、深入开展心理、社工、营养和管理等相关课程,致使学生就业后再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够,难以胜任中高层管理岗位,无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层次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
(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本科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1.政策支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目标、任务,为完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从中取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良好环境。自年国家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来,中高职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能为养老产业输入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对技术性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需要拓展人才培养层次。虽然在普通本科教育中增设了养老服务管理、老年学等专业,填补了老年教育在本科阶段的空白,但是职业教育本科与普通本科属于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开设可以有效破解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教育的困境,填补当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体系的空白,而且可以使职业教育体系从结构上更趋合理。
2.现实需求:养老产业高端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要壮大人才队伍,推进涉老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经营管理、康复辅具配置等人才,在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科技助老等重点领域,每年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要求加快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主动适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要求;“互联网+养老”等新业态要不断满足城乡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中高端新需求。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原则及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原则1.符合职业教育总目标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可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能为养老产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2.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原则
设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时,应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放在首位,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深厚理论基础、较高职业素质、较强实践技能。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还要树立“爱心、公益、专业、坚守”的价值观。
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原则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紧密结合的教育。面向养老产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对老年个体或群体进行系统服务和管理的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企业、社会组织从事养老服务、营销管理、老年产品开发及智慧养老等工作。
4.突出技术应用特色的原则
如果说中职阶段培养的是拥有经验技能的操作性实用人才,高职阶段培养的是拥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具备行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养老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型、复合型人才。
通过遵循以上四个原则,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产业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对人才的要求,从职业(群)、岗位(群)的需求出发,构建人才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保证培养的人才满足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助推养老产业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全面发展。
(二)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需求,是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确定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具体来说,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与基本人文知识相关的内容;专业知识主要是与专业的理论知识、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等相关的内容。能力结构一般包括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一般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价值判断、交流沟通、身心调适、信息处理等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完成职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技术应用、技术管理、技术诊断和一定的技术操作等能力;发展能力主要是指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能适应岗位变换、技术进步和创业发展的能力,是可迁移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个部分。其中,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较好的团队合作的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等内容;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兴趣、动机、情感、信念、使命感等内容。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应该有机地融合于人才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内涵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表述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有别于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也有别于不同层次同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严格遵循“四个原则”和“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充分考虑养老产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本文尝试表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养老产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爱心、公益、专业、坚守”的专业价值观和创业精神,掌握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老年社会工作、老年营养、运营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对老年个体或群体进行全面服务和管理的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居家、社区、机构及其他养老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养老服务、政策咨询、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等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管理型、创新型人才。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1.凸显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培养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聚焦于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和老年膳食指导等技术,以适应养老产业的发展,成为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骨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心理学、管理学、营养学、康复医学及智慧科技等专业课程知识,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交叉融合,形成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2.注重复合性管理型人才培养
复合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特质。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层次性等特点。养老服务人才“一专多能”才能适应养老产业的发展。调查发现,养老产业最需要具备老年活动组织策划、老年基础护理、老年生活照护、老年心理护理和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情况下,养老产业需要决策层、管理层、运营层、服务层和执行层等人才。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高效能管人、高效率理事能力的管理层人才和具有养老产业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的运营层人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