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温柔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国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作为“广东经济第一区”的深圳市南山区靠什么吸引人才,诞生出13家独角兽企业?
”在德国柏林IFA(国际电子消费展)现场,几乎每个展馆都可以看到中国品牌,深圳企业更是其中的主力。华为、大疆、柔宇、优必选等巨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汇聚一堂,展示各自创新科技。
一场声势浩大的“抢人大战”正在席卷全国。二线城市的纷纷入局,打破了以往人才流向高度聚集一线城市的局面。对于如今的“稀缺资源”—人才,各大城市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出台各式各样诱人的政策进行招揽。
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南方》杂志记者亲眼见证了“抢人”的火爆现场。此次大会上包括腾讯、华为在内的超过家知名企业,现场面向海内外高端人才提供3万多个职位,参展企业现场接收简历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人数达人。
在人才资源、创新资源集聚的深圳市南山区,仅去年一年就引进各类人才2万多人。目前南山区人才总量已达68万人,居深圳市全市第一。其中不乏一些亮眼的数据:诺贝尔奖科学家5位(挂牌实验室3位)、全职院士25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人、海归人才超5万人……
同时,今年3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和中关村管委会联合长城战略咨询正式发布了《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和《年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全国家上榜企业中深圳共有14家,其中13家分布在南山区。
流行于美国硅谷的“独角兽公司”,是指那些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这些企业的爆发式增长,依靠的就是人才。在“抢人”与“留人”的背后,城市间究竟比拼的是什么?《南方》杂志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探访了深圳市人才高地南山区,在这里探寻13家独角兽企业诞生背后的秘密武器。
被BTA三大巨头包围的南山区后海金融商务总部的地段,深圳建了一座77万平方米的公园,命名为深圳人才公园。
两周里的决定年,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让江隆业与深圳产生了奇妙的联系,并在随后的两周里迅速作出了来深圳工作的决定。
“当时我来深圳拜访供应商,偶然的机会下见到了在深圳创业的老朋友,被他们身上高涨的创业热情和深圳浓厚的创业氛围所感染,迅速作出了留下来的决定。”江隆业回忆起自己加入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奥比中光”)时的情形。在此之前,江隆业带领着十几人的团队在苏州创业,从事工业视觉检测设备相关领域工作。
奥比中光以3D传感技术为核心,是全亚洲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能量产3D传感器的企业。当初两周内作出的决定,已经让江隆业成长为奥比中光通用产品事业部总经理。目前,江隆业在这家年轻的独角兽企业中负责大部分技术研发流程的管理工作。
人才引进来靠的是企业的平台、政府的优惠政策,而留下来则更看重长远的城市“软实力”。
奥比中光副总裁陈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4月初,南山区委书记王强带队区经促局、科创局、人资局、住建局等相关单位一起来奥比中光调研,现场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我们提出的人才公寓申请、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
在陈彬看来,服务型政府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深圳优质的营商环境让科技创新人才更加安心地搞研发。他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什么是服务型政府:“两年多来我们只接到一个来自区地税局的问询电话,这很难得。在深圳,政府只在企业需要的时候出现,我们节省了大量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时间和精力。”
实际上,“软实力”不光是营商环境上的高效便捷。在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优必选”)副总裁和研究院执行院长庞建新眼里,城市公共服务也是影响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
“我家门前有条路经常拥堵,不到半年时间里,政府相关部门先后4次对线路进行规划调整,解决了这个难题。”庞建新在深圳工作、生活将近8年,依旧对深圳速度感到惊喜不已。
从江隆业两周留深的决定到庞建新感受到的“深圳速度”,一座城市给予企业、人才的便利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正如南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力资源局局长邵侃彦所说:“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创新需要一流的呵护。”
研发中心建在哪儿“在奥比中光,最核心的资产是人才。”陈彬介绍,公司员工近名,研发人员占比超75%。目前,企业总部位于深圳,在上海、广州、西安和美国西雅图还分别设立了研发和销售分支机构。
陈彬坦言,目前高端行业人才依然处于一种稀缺状态,比如按照奥比中光每年翻一番的人才需求,现阶段还有多人的需求。“尤其是要吸引业界的高端人才,有时甚至需要公司CEO(首席执行官)亲自上阵”。
“就目前而言,深圳在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方面有着较大的竞争力,但在吸引中端骨干技术人才方面还需要发力。”陈彬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企业以人才分布为依托设立研发中心。依靠西安众多的高校资源,奥比中光选择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好处是以同样的薪酬可以更快更好地招聘到优质生源。
对于这一点,庞建新所在的独角兽企业优必选也有一样的选择。
优必选在年央视春晚广州分会场表演的机器人(优必选供图)
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关节伺服舵机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是在全球唯一实现人形机器人技术商业化落地的企业。“优必选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北京、武汉等国内城市也都建有研究机构。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同样是根据当地的人才结构决定的。”庞建新举例道,比如,在武汉,优必选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这所大学在机器人手眼协调、运动抓取方面的研究基础深厚,我们可以就近找到企业所需的人才;而在深圳,这里的人才善于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并且深圳还有着大量制造业人才。
这样看来,企业在研发中心选址上,也是根据产业链条每个环节的明确分工、根据各地人才资源储备决定的。对于科技创新企业在研究中心方面的布局,如何能够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发挥本地优势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高校资源的多寡是关键。以机器人领域为例,目前国内只有几所高校、研究所开设专门的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庞建新指出,深圳乃至整个广东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按照现阶段的高校人才资源,难以满足这些企业需求。比如,目前,全国人工智能博士毕业生总数只有人左右,而这些资源有上千家企业在争夺,难度可想而知。
实际上,在南山区发展和改革局给《南方》杂志提供的资料中显示,南山区正在规划环西丽湖科教城,推动大学城扩容,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破局“招人难”“留人难”“如何解决‘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人才安居乐业的问题。”庞建新坦言。
年,深圳市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南山区委、区政府发布“领航计划”,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政府多个部门分别设立了包括30多项人才资助项目在内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在人才引进、创业、培养、激励、安居、服务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市、区互补,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
从高层次人才到技能人才,从实习生到在职人才,从创业人才到创新人才,只要是优秀人才来南山干事创业,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资助。
比如人才安居方面,去年一年对各类人才补租超过3.5亿元,安排人才安居房超过3多套。
但面对支撑企业发展的各个层级人才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就拿人才公寓来说,像奥比中光这样的企业每纳税万元会有一个名额,目前有十余个名额,只够解决部分公司高管的居住问题。
“我们更迫切希望政府可以解决企业20%~30%的需求,可以多提供人才公寓,并锁定租金。”陈彬说,对于月薪1万元左右的毕业生来说,租房的支出需要占工资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目前公司在解决企业员工住宿上每年要花费万元左右的成本,这对于企业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
此外,陈彬指出,对于人才认定的标准还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拟定。“在奥比中光,就有一位在行业内工作十几年、在业界处于顶尖水平的工程师。由于没有某些人才认定标准要求的高学历背景,很多优惠政策都无法享受。”陈彬指出。
对此陈彬建议,可以调整相关政策的奖励条件。比如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名额,由企业根据本公司实际和需要重点倾斜的情况确定奖励人选,应当让核心技术人才也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针对年轻的独角兽企业和创业公司来说,陈彬认为要留住优秀人才,除了支付偏市场化工资外,还需要匹配公司的股权激励。
“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科技类独角兽企业估值都非常高,在给员工匹配股权激励时,可能面临大额的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对此陈彬建议,地税部门针对该类企业进行的股权激励,可以实施先征后返,或延期至上市解禁出售股权后再缴纳等方式,以缓解员工或创始人的现金流压力,让公司有更大的股权激励实施空间。
独角兽企业的背后每一家独角兽企业的诞生都离不开人才、产业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深圳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这恰恰也是深圳优于其他城市的地方。
“在珠三角地区,我们可以迅速找到供应商、找到客户,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三者大多处在2小时经济圈中,企业可以迅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了企业的时间等隐形成本。”陈彬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他们的客户比如手机厂商、安防企业、电视厂商,有60%~80%集中在广东,智能硬件70%的厂商也在广东。
完善的产业链除了能让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之外,也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产业人才,构成人才体系金字塔的中坚力量。
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高新区孕育发展了从移动通信、程控交换到光纤光端、网络设备的通信产业群,从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到智能终端的互联网产业群,从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到系统集成的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群等一批配套完善、门类齐全的产业集群。
未来,这些逐步成熟的产业集群势必会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伴随其产生的人才红利也会促使更多独角兽企业的出现。
深呼吸
从13亿到70亿,全球视野下的人才资源配置
人才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