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推动习近平生态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课题组

天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鲜明导向,努力建设美丽天津,谱写京津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生态工程充分彰显天津构筑环首都“生态护城河”的政治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天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谋划长远、干在当下。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规划建设相当于中心城区两倍面积的绿色生态屏障,显示出天津生态建设的大手笔。这表明,寸土寸金的天津向盲目扩张的城市“顽疾”开刀,主动舍弃了可观的眼前利益,算长远账、走持续路,不搞短期行为,接续建设蓝绿交织的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增值生态系统蕴含的经济财富,为子孙后代留足“绿水青山”,为持续发展积累绿色财富。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京津冀山水相连,区域发展依托于共同的生态系统,维系于共同的生态肌体。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三地坚持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率先突破。天津以下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舍我其谁的政治担当,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全力融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体系,成为环首都东南部生态屏障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生态屏障区北连天津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盘山和于桥水库生态保护区,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接北大港和团泊生态湿地保护区,同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形成区域内从山到海的生态通道,筑牢流域尾闾重地,为塑造华北生态保护大格局、打赢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贡献了天津力量。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天津算大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按照人口资源环境整体利益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三区、两带、中屏障”市域层面生态体系中,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了以“天字骨架”为主干的空间结构,同步配套水系、路网、生态环境保护等5个专项规划和6个区级层面建设规划,制定建设管控、道路、农田、产业发展等6个细则。生态规划成果将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一年压茬推进。按照“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田则田”的思路,以一级管控区为重点,以“十大重点工程”为抓手,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不断提升蓝绿空间占比,为高质量发展拓展绿色空间,为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银行”。

“”生态工程生动反映天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高度自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天津在有限的空间内将更多的土地划为生态用地,表面上看挤占了可用于开发的产业用地,实际上通过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升了自然生态价值,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增加了环境容量。同时,产业用地减少了,必然要求更加集约高效地利用生产空间。这就倒逼经济发展必须摆脱土地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传统模式,下决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取舍之间促转型。两年多来,天津着力整治“散乱污”企业,着力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治”出绿色发展的新天地,为高质量发展优化结构布局,腾出发展空间,留出环境容量空间。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是构筑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挑战和疫情防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天津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绝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而是向良好生态环境要机遇,发挥绿色财富效应,创造“绿动力”,激活“绿动能”。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提升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在绿色生态屏障区内依托“天津智谷”、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海河中下游高端服务业发展带建设,引来了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通过实行严格的分级管控、环保准入、产业准入,着力依靠产业增量添绿,加快引育高端产业,扎实推进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一批智慧科技类企业快速成长。同时,扎实推进产业存量变绿,促进钢铁等传统行业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夯实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底盘,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释放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生态环境优势可以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历史上天津曾经有小站稻等许多著名的特色品牌农产品,因水土环境恶化而产量锐减。绿色生态屏障区重塑津沽水生态环境,规划了5万亩小站稻推广项目,发展稻田虾蟹立体养殖,利用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唱足生态农业戏,形成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重现津沽稻米良田,重塑农产品地理名片。依托生态环境改善,通过保留原生态村居风貌,激活地域特有文化资源,引入现代创意元素,多措并举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挖掘生态屏障区内漕运、小站、军粮城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形成葛沽镇民俗文化游、海河文化民俗游、海世界米立方亲水游等生态文化旅游品牌项目,推出一系列天津地方特色浓郁、内涵健康绿色的“打卡”景点、“网红”产品,获得良好综合效益,走出了一条将绿色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新路子。

“”生态工程切实体现了天津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坚定选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天津在生态规划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为民,着力构建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环境体系,力求呈现“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景观,以满足市民“出门便是景”的生活愿望;着力构建以游览路为骨干、林间路为支撑、田间路为补充的三级生态道路网络,打造“可到达、可进入、可参与、可体验”的花园式绿色交通体系,让市民享受“徒步即入林”的生态趣味;着力增强游览性和服务性,修建了瞭望塔、亲水平台、林间驿站、行人步道等基础设施,使人人都可亲近自然、享有绿水青山。经过三年的规划建设,“城在林中,居在绿中,人在景中,车行园中”的怡人图景正在津沽大地徐徐展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人民群众“盼环保”“求生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天津大力实施“”生态工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生态屏障区新造林绿化6.76万亩,一级管控区蓝绿空间占比已提升到63.5%,有效发挥防风沙、截泥沙、保水土、调气温、抵御自然灾害等作用。据估算,建成后的生态屏障每年将吸收二氧化碳十几万吨,释放氧气20余万吨,可有效降低PM2.5浓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市民空气“幸福指数”。随着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的实施,湿地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固定器”、环境污染“过滤器”、生态风险“缓冲器”的作用,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全市鸟类达到种,黑鹳等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和震旦鸦雀等近危鸟类又重返津沽。天津的生态基底在逐步修复,城市环境承载力日益提升,老百姓得以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加增一道化解环境风险的安全屏障,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人的命脉在田,天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在生态屏障区建设数万亩集生态、景观和湿地等功能为一体的高质量农田,呈现出大田大绿的田野风光,给百姓以稻浪滚滚的田园体验,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也将源源而来。同时,生态屏障区全面启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推进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已完成座农村户厕、座公厕改造,为百姓营造了干净整洁的宜居环境。绿色工程就是民生工程,让群众吃上放心的食物、住上舒适的屋舍,享有诗意田园的惬意生活,做实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美好环境、生态产品的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zhaigousc.com/zdzy/117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