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管理体制转型过程中基层审计机关存

审计机关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相关规定履行监督职能,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含直属单位)的财政收支,对中央银行、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对国有企业(含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效益,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预决算进行审计监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审计工作全覆盖目标的提出,审计工作面临着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现代绩效审计、信息化审计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审计机关基于现行体制下的审计制度和工作状况,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尤其是在审计队伍建设、审计工作独立性以及运行经费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这种现状和瓶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履职功能的进一步体现。笔者现在根据本县审计机关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审计机关的现状

(一)机构设置情况。局机关现行机构设有2个下属二级局即经责局、政府投资局。下设7个职能股室,包括办公室、法规股、计算机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审计股、财政金融审汁股、行政事业审计股、经济贸易审计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股。设立这些股室均经过编制管理部门批准。

(二)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县“三定”方案批准,局机关行政编12人,工勤编1人,全额事业编12人,自收自支事业编3人,共28个编制。实有人员43人,其中财政供养33人,自收自支3人,临时工4人,长期外聘人员3人,超编率达53%以上。

(三)经费预算情况。由于县级财政紧张,机关人员经费除外,运转经费年约12万元。经费缺口只能通过专项经费和罚没收入返还解决。

(四)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年度,全局共完成审计项目67个,其中省厅项目2个,市局项目2个,县定项目23个,领导临时交办任务40个。另外县政府安排政府投资审计项目个。还对市局安排的年度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县卫生和计划生育系统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情况,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资金进行了审计。完成县委组织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6个,配合纪检机关和巡视组巡察工作,抽调审计力量60余人次。此外,还需要完成地方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中心工作,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严重超出了现有人员力量的工作承受能力,不够部分只能通过购买社会服务解决。

二、现行体制下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一)审计队伍建设水平难以适应审计转型。现代管理学强调人才的重要作用,审计工作要靠着审计人员去做,审计转型各项要求要通过审计人员实现并向纵深推进,审计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必须确保。

1、审计理念落后。近年来,审计署先后提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治理基石理论,要求基层审计机关从根本上转变审计理念。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要求充分有效发挥审计的预防、揭露、威慑和抵御功能,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国家治理”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审计本质与功能的认识,为更加科学地履行职责,在更高层面发挥“免疫功能”开启了广阔而深远的空间,审计机关必须“跳出审计看审计”,体现审计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建议功效。而事实上,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阶段,工作重心仍停留在微观的审计监督检查上,对审计查处工作指标非常重视,在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得很少,在“就账论账”、“就事论事”上耗费大量精力,对领导决策和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科学性、效益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zhaigousc.com/zdyj/80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