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管理是否适应课程改革服务学校培养目

当下学校的课程改革正在引发学校管理的深刻变革,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人,学校管理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

当代学校管理呈现了新的发展走向,即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领导,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致化管理;从集权性的纵向组织结构走向分权性的横向扁平化组织结构;从规模化管理走向内涵式管理;从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我在这里使用“走向”一词,其用意就在于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往的管理,而是一种扬弃,是在肯定过往管理方法优势的同时,批评这些方法所不适应现实的问题,进而学习使用新的管理方法,来促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上一期我分析了绩效管理的问题所在,与以工作为中心的效率管理模式相对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格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中,越来越强调校长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中心地位,依据学校的共同价值观、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强调人性解放,权力平等和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建立柔性、和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被管理者的热情与忠诚。   对这种管理模式的批评在于,这种管理方式的主动权掌握在被管理者手中,是一种管理者丧失了主动权的管理模式。既然是“人情化”管理,被管理者就可以选择不接受或不报答管理者的人情,许多工作根本推行不下去,无法有效实施,工作效率大受影响。这种模式过于书生气,是典型的不切实际的学院派。   把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二者协调起来,把效率管理模式和人格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做到舞动“制度”与“人文”的双色舞带,这是当下学校管理的现实选择,以求做到刚柔相济。这是新时代学校管理追求的目标。   时代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近些年来教育领域涌现出了诸多新的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与模式,由此带来了从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结构到学校组织、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教育者角色等实践层面的一系列变化。

  新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必然要发生变化,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领导,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教育领导是引领大家做正确的事情,而教育管理则是指挥大家正确地做事情。这个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也道出了人们的共同见解:教育管理和教育领导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更倾向于按照学校机构的规则实施已有的程序,而后者则更注重学校愿景的作用,并依据确定的目标启动实现愿景的过程。

教育管理强调的是制定详细的议事日程,安排周密的计划,分配必须的资源,以实现学校整个组织的目标;教育领导则强调的是确定目标与方向,构建学校愿景,制定战略以引起组织的变化。

因此,从行为结果的影响看,教育管理意味着完成活动,支配日常工作;而教育领导意味着激励、授权和影响他人,使每个成员为学校组织的变革而努力。

  理想或者愿景固然重要,合作的氛围和环境也十分宝贵,如果不通过踏踏实实的日常管理,不仅无法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且无法达成合作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合变革所需要的领导者,必须集“领导”与“管理”为一身,才能领导出一个杰出的组织。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程红兵

版权声明:本







































北京中科白癜风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zhaigousc.com/zdyj/5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