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作为企业有序、健康运营的内法,在制定过程中往往由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人士负责,因为专业、立足点、考虑方向、表达习惯的不同,规章制度会存在架构不清、权责不明、内容不适用等情况。而如何草拟一份有效适用的规章制度?如何有效缓解规章制度内容的滞后性?以下笔者从自身对规章制度的理解以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探析下草拟公司规章制度的要点。
01
规章制度的概念
企业规章制度是指企业制定的在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总的来说,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律”,用以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达到管理的目的,促进企业有序、健康的发展和稳定的运营。
因此草拟一份企业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内部立法的过程,要想编制出一份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且能在较长时间内有效适用的规章制度,就需要充分理解规章制度的拟写目的、适用范围等。
02
规章制度的拟写目的
读过法律条文的朋友不难发现,法律条款第一条通常表述是“为了……,制定本法。”即立法过程中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立法目的。如《劳动合同法》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公司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同样,在正式草拟企业规章制度前,拟定制度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均需要清晰把握拟写该份制度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正确的处理该份制度的拟写定位和方向。
03
规章制度的适用范围
法律的适用范围即该部法律规范和调整的对象,了解清楚立法的目的,适用范围也就呼之欲出。如《劳动合同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公司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规章制度的适用范围的确定,就需要明确该份制度适用哪些部门,是通用于所有部门还是适用专业的部门?是仅适用于本公司,还是适用于所有关联公司?
然后根据适用的范围确定拟定制度的层级、发布制度的部门或组织。如果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规章制度制定层级类似于法律,如是适用于某个部门或某类专业人员,其层级类似于地方性法规或部门规章。
04
构建规章制度架构
法律的条款设计除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外,包括立法的基本原则、部门的权责、具体法律事项的权利义务的规定、监督检查、法律责任。
一份制度要保持完整、条理清晰、职责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像立“法”一样去严谨,根据制度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构建规章制度的架构,使得制度整体结构清楚、架构清晰,前后逻辑清楚,上下文衔接性强。
从制度条款的结构分析,其分为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所以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素: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的适用程序、规范的行为、行为后果、监督部门、解释部门等。
1、职、责、权清楚
本制度确认的部门或员工的职、责、权清楚。如哪个部门负责该份制度草拟、制定、修订等,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分别履行什么样的职权确保制度正常履行。
2、程序适用
制度适用的程序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拟定制度的组织或部门需结合本企业的组织架构,根据各部门的职责考虑制度流程化,保证整个制度在企业内执行系统化和信息化。
3、规范的行为
本制度规范的员工的具体行为是什么、管理者的行为是什么。一般来说,规章制度规范行为包括能做什么(可为模式)、不能做什么(勿为模式)、应该做什么(应为模式)。
4、行为后果。
行为后果是制度条款中规定员工在作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相应的结果部分,包括肯定的后果和否定的后果。
一般区分员工、管理者、部门违反该份制度的后果是什么?如员工的违规违纪、管理者的失职、部门权责履行不当的后果。
因此,为达到全面、有效、规范管理员工,一个完整的制度条款,应结合业务实际,从规范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设定。
5、制度监督部门。
即由哪个部门负责监督该份制度的执行情况、执行不当的处理、执行过程中争议的处理。
05
换位思考
站在普通员工的角度去阅读制度
其实规章制度的拟写也是写作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写作的本质就是传递认知,拟定制度的人员要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去阅读并思考,该份制度写出来后意思是否表达充分,读者是否能够看懂。
完美的传递认知,是让制度的适用对象通过阅读该份制度就清楚了解该份制度的中心内容。
员工根据这份制度能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授权性规范),如《差旅管理制度》中规定员工在出差过程中的交通费、住宿费可以报销;不能做什么-禁止性规范,如《差旅管理制度》中规定员工不能虚开发票虚假报销;应该做什么—义务性规范,如《差旅管理制度》中规定员工出差报销应当保存并通过原始发票报销,应当依据企业制定的程序提供符合要求的材料报销。
所以,为了让员工充分理解规章制度的内容,不但在编写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用词和结构的清晰,还需要对制度适用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告知。
06
制度的拟定者对制度的内容具有充分的、明确的认知
制度是公司内部的法律,编写制度的部门其实就是“立法者”。
在制度的适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争议,包括因制度内容的表述存在歧义、因企业的经营发生变化导致职责权变化、因时移事易等原因造成制度适用的不同、适用的滞后性。
制度的拟定者就需要对制度的内容具有充分的、明确的认知,并跟随情形的变化对规章制度的内容进行解读。避免制度适用的随意性和变更性。
如果连“立法者”都不清楚条款的适用性和操作方法,那么合法、合理的运用制度达到管理的目的更是难上加难。
以上为笔者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规章制度的功能,总结企业在规章制度拟定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供有需要的职业人士在需要起草规章制度时构建规章制度架构、编写制度内容时作为参考思路。如需要笔者进一步分享编写制度的方法,请予以后台交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