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棵树精神的时代内涵和行动价值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registers.html

嘉峪关市地处西部戈壁荒漠、降雨量小、蒸发量大、生态环境脆弱,曾经是一块“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不毛之地。但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里,经过近70年的艰苦创业,孕育形成了“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接力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工业旅游城市,推动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优美生态从无到有、城市从无到有的历史巨变。“八棵树”精神不仅是生动践行“两路”精神的典型范例,也是生动践行“两山”理论的典型范例,彻底打破了戈壁荒漠等生态恶劣地区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认识偏见,更为西北地区建设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人地和谐、共同富裕的魅力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行动价值。

一、“八棵树”精神的历史由来

“八棵树”精神是在嘉峪关的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漫长孕育期(—年)。年,一条砂土筑起的大路,从河西走廊的东边,经嘉峪关一路向新疆延伸。大风时常形成沙尘暴,飞沙走石,天地一片昏黑。为阻挡风沙对道路、房屋的侵害,新中国第一代公路人郑占乾同志在修路、养路之余,号召职工和家属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种了一排杨树,他们用炉棍和铁勺挖开坚硬的砂土,把刚返青的杨树枝条埋进去,这些稚嫩的根系扎进了戈壁,历经风雨沧桑,最终有八棵树活了下来,并长成参天大树,这八棵树也成为激励公路人扎根戈壁、艰苦奋斗的精神旗帜。年,祁连山深处的镜铁山发现大型铁矿,为保障镜铁山铁矿的开采,亟需修建一条长84公里的铁矿石运输专线公路。面对高山缺氧的自然环境、山高谷深的悬崖峭壁、汹涌澎湃的讨赖河水,甚至每天要经受四季风雪的考验,所历艰难超乎想象。当年的筑路工人凭着建设新中国的巨大革命热情,用铁镐、铁锹、抬筐等原始工具,炸石开山,昼夜奋战,只用4个月的时间,就打通了这条“无人区”里的运输生命线。此后,随着酒钢公司的成立和嘉峪关市的设立,公路建设、管护任务日益繁重。但当时的嘉峪关,公路上没有任何养护机械,修路养路全靠肩挑筐抬,养路工人们每天扛着铁锹、洋镐步行养路。日常所需食品,依靠往来卡车捎带,饮用水则要到深沟去取,取一趟水需要耗费半天时间。更困难的是护路工具过于简陋,去一趟工地,晚上回不了道班,就只能在野外露宿。但工人们没有等靠要,郑占乾和工友们发明了一种毛驴刮路机,用一些废旧钢材木料,做成耙耧式样,套上毛驴,刮平路面,渴了喝凉水,饿了啃干馍馍,困了睡地窝子和麦草堆,以“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革命乐观主义修路护路。

(二)发展形成期(—年)。年,嘉峪关公路局为更好的传承弘扬老一辈公路人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励全体公路人奋进新时代、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立足“八棵树”这一历史根脉,对郑占乾等老一辈公路人扎根戈壁、以路为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修路、养路、护路和种绿、养绿、护绿,对一代代交通人秉承的优良传统和展现的硬朗作风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提炼形成了“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八棵树”精神与“两路”精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是新时代甘肃的“两路”精神,是新时代甘肃交通精神,展现了新时代甘肃交通人坚定主心骨、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风采。同时,“八棵树”精神也折射出嘉峪关人扎根戈壁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的绿色追求,是生动践行“两山”理论的嘉峪关行动。近七十年来,嘉峪关公路人就是靠着这种扎根戈壁、甘当路石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推动公路养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鳖盖山上已经郁郁葱葱,嘉峪关市更是一片绿海。从建市起,一代代嘉峪关人就如郑占乾老人一样,选择将植树护绿、改善生态作为自觉行动,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持续绿化家园,从公路边的一抹绿,拓成一片绿,进而形成一城绿,使昔日荒芜的戈壁变成生机盎然的绿城,创造了嘉峪关生态建设的奇迹。

(三)传承弘扬期(年至今)。年以来,省内外作家、国内近50家主流媒体先后对“八棵树”精神进行主题采访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和年“沿着高速看中国”节目对八棵树的报道、人民日报《嘉峪关前的白杨树》、甘肃卫视《今日聚焦》栏目《嘉峪关:传承“八棵树”精神甘当戈壁筑路人》专题片等都形成了比较大的宣传阵势。嘉峪关公路局组建“八棵树”精神先进事迹宣讲团队,先后在省交通运输厅、嘉峪关市进行宣讲汇报40余场,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出版文学专刊,创作书法专刊、主题歌曲《八棵树之恋》,市委党校开设“八棵树”精神专题课堂,承办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八棵树”精神研讨会,设计制作“八棵树”精神Logo,聘任“八棵树”精神代言人,拍摄微视频,持续扩大“八棵树”精神的影响力。年,“八棵树”精神文化品牌参加全国第二届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展示活动,荣获“政务事业类十佳文化品牌”第三名的佳绩。年12月,省交通运输厅把“八棵树”精神作为甘肃的“两路精神”,在全系统广泛弘扬。年1月12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同志就“八棵树”精神作出批示,要求将“八棵树”精神作为典型加以宣传,争取推出一个先进群体。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市委把“八棵树”精神作为全市学党史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践行“八棵树”精神,努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为“八棵树”精神的孕育发源地,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原嘉峪关公路局)充分发挥“八棵树”精神的教育引领功能,成立“八棵树”精神镜铁山干部训练营,让党员干部传承老一辈公路人的优良传统,体验感悟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目前,“八棵树”精神已经在全市家喻户晓,在全省交通系统广为人知,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二、“八棵树”精神的时代内涵

“八棵树”精神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两路”精神、“两山”理论,并且和“铁山”精神、嘉峪关精神相伴成长,时代内涵极其丰富、精神价值非常宝贵,是嘉峪关精神资源库的重要贡献者。

(一)“八棵树”精神与“两路”精神同根同源、共承一脉,是甘肃的“两路精神”。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年建成了总长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对照“两路”精神,回看“八棵树”精神,两者历史背景和建设历程高度一致,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共承一脉。

从历史维度和时间跨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从战略大局出发,打算在西北地区找到一两个亿吨储量的铁矿,建设一个大型钢铁基地。毛主席曾说:“全国六大区都应当有钢铁基地,目前只有西北还没有,我难以安枕。”年,祁连山深处的镜铁山发现大型铁矿,根据交通部指示,甘肃省组织余名筑路工人修筑了长84公里的铁矿石运输专线公路,即省道线嘉峪关至二指哈拉公路。

从海拔高度和艰苦程度来看,省道线大部分路段位于多米的祁连山区,其中吊大坂地段海拔米以上,空气稀薄,施工时正值严冬季节,气温零下30多度,空气又稀薄,许多人高山反应强烈。养路工人们住地窝子、睡大通铺,睡醒后口鼻两旁布满冰霜……米以上的地段,全是冰天雪地,冰厚土冻一镐下去只见一个白点,每天晚上燃柴烤化冻土,第二天再挖。养路工人依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建设新中国的革命热情,只用4个月的时间,奇迹般地打通了酒钢至镜铁山矿区这条“无人区”的运输生命线,而几十名养路工人因公殉职。

(二)“八棵树”精神与“两山”理论内涵高度契合,是嘉峪关自觉践行“两山论”的生动实践

“八棵树”精神作为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建设绿色嘉峪关的真实写照,既是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实践行动,也是立足戈壁荒滩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的大型写实。

1、“八棵树”精神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嘉峪关因矿设企、因企设市、因关得名,随着国家战略应运而生。最初,酒钢公司的主要使命是出铁出钢,满足新中国发展的需要的同时,创造了许多金山银山。建市初期,沙漠、戈壁及简单的酒钢厂房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观。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恶劣的现实却必须直视,和郑占乾等公路人移土种树行为一样,市政单位和酒钢公司干部群众开始进行生态建设,主要在道路、厂房周边、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杨树、沙枣树等耐旱易活的树种。由于嘉峪关城市选址在戈壁滩上,整个城市只有砂石,没有泥土,种活一棵树很不容易,不仅要费力将砂石刨掉,还要从几十里外的农村寻找泥土回填,在连生活用水都无法正常保障的年代,让一棵小树喝上水就显得更加困难。虽然绿化成本很高,但全市从未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忽视过绿化工作,从年开始,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年起,持续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年”活动,向戈壁要绿色,累计建设防护林公顷、生态公益林公顷、封滩育草公顷,设立沙障公顷,累计治理面积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城市周边环境。全市先后建成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讨赖河公园、明珠文化生态园、南湖文化生态园等10几座公园和多处公共绿地、20多个人工湖。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为多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9.4%和40.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2.0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16.51%。今天的嘉峪关,雪山映照、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空气洁净,赢得了“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美誉。勤劳的嘉峪关人民,用“八棵树”精神筑起了一道新的绿色长城。嘉峪关的绿色发展史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既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同时,更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改造自然,为人民群众造福。只要坚定信仰信念,即便是“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不毛之地,也能建设成满城皆绿、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

2、“八棵树”精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从“八棵树”的一抹绿,到如今的满眼绿,嘉峪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建成了一座东西横跨讨赖河,南北布局合理,功能设施完善的新兴工业旅游城市。漫步在嘉峪关的大街小巷,满目葱茏、处处皆景,呈现一幅城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园中的美好画卷。一半诗词一半画,一半山水一半城,已成为嘉峪关全域旅游发展的生动剪影!“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国际旅游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绿色宜居投资潜力城市”“最具旅游投资吸引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20几项国家级殊荣,足以见证嘉峪关的绿色发展成就。而生态建设取得的亮眼成绩也给嘉峪关经济发展、文化旅游、人口增长等注入了新活力,有力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绿水青山接连引来金山银山。立足生态环境优势,我市抢抓国家核工业发展机遇,争取国家核基地综合保障区及配套项目落户,多极布局、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发展韧劲、抗风险能力和回旋余地得到有效拓展。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亿元,人均GDP达到9万元,位居全省首位。年5月,甘肃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嘉峪关人口增长8万,增长率35%,居全省第一,也是河西五市中唯一人口正增长的城市。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天下第一雄关的独特资源,嘉峪关文化旅游产业突飞猛进。年至年,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从.14万人次、57.21亿元,增长至.4万人次、96.4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22%和37.6%;旅游对就业的贡献率由10.68%增长到17.47%。年,嘉峪关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地级市。嘉峪关绿色发展史告诉我们,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生态建设成果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3、“八棵树”精神是金山银山推动实现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历届市委、市政府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抓,作为造福后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来做,以改善生态面貌和优化人居环境为根本,不断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统筹治理,持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经费的投入,先后实施景区周边、城市道路及重点区域绿化提升工作,同时开展乡村绿化行动,实施草湖湿地生态修复、讨赖河水土保持、城乡周边防风林带和防风固沙等项目,共同构筑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实施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在6.5公里长的讨赖河市区段形成连续水面景观,营造水面97.5万平方米,蓄积水量62万立方米,完成堤顶硬化、两岸绿化和亮化13公里,使昔日的乱石滩变成了山水相依、人水和谐,蓝天、碧水、雪山、绿地相融的优美风景区。坚持将“绿色发展”融入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实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先后实施投资3.78亿元的工业废气污染治理项目。酒钢公司投入近10亿元推进脱硫、脱硝等节能减排,实施绿色短流程铸轧铝深加工、新型金属复合材料建设等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宏兴公司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年,嘉峪关市空气优良天数天,优良比率达到91.8%。嘉峪关以60余年的绿色发展历史见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伟力和实践魅力。

(三)“八棵树”精神与“铁山”精神、嘉峪关精神同出一源、相融共生,共同构成嘉峪关城市精神品格

老一辈公路人坚持“八棵树”精神,抱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赤诚修筑了省道线,为酒钢公司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酒钢公司在数十年的创业中,孕育形成了“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年,“铁山”精神被冶金工业部确定为全国冶金行业六大精神之一,“铁山”精神走出了酒钢,走出了嘉峪关,走向了全国。嘉峪关精神作为“八棵树”精神和“铁山”精神延伸和拓展,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反映。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嘉峪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史、奋斗史。年以来,一批批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来到嘉峪关市,在环境恶劣、举目苍凉的戈壁滩上建设新城,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孕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嘉峪关精神。可以说“八棵树”精神和“铁山”精神、嘉峪关精神同出一源、相融共生,是嘉峪关人民创业历程、奋斗精神、宝贵品质的反映,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财富、独特精神标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睦相处、荣辱与共,离不开广大建设者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铁山”精神、嘉峪关精神和“八棵树”精神既属于钢城的开路先锋,也属于一代代的建设者,更属于英雄的嘉峪关人民!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结合“铁山”精神、嘉峪关精神和“八棵树”精神,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地域元素,以更紧迫的历史责任感和更昂扬的精神状态,履行好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三、“八棵树”精神的行动价值

“八棵树”精神科学阐述了人与交通、自然、产业、城市之间的关系,不仅突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突出了生态让城市更美好的主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行动价值。

(一)“八棵树”精神的文化价值独特厚重。在历史的进程中,精神的力量毋庸置疑、弥足珍贵,它能激励人发愤图强,引领人砥砺前行,可以说历史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神的滋养。“八棵树”精神作为嘉峪关市的城市精神,它是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典范,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它是产业与生态共赢互促的典范,更是推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为弘扬“八棵树”精神,可出台进一步学习和弘扬“八棵树”精神的决定,号召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和弘扬“八棵树”精神,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厚植交通人的奋斗精神和生态建设的绿色品牌,为打造西部地区明星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极推动“八棵树”精神在地化,不断在八棵树文化广场后的鳖盖山种植树木,开辟主题文化公园,让“八棵树”精神薪火传承。可就近陈设微缩景观、雕塑雕像、砂石树坑模型及各类筑路、植树工具等,还原一代代公路人、嘉峪关人艰苦奋斗、种绿护绿的场景、环境,对“八棵树”精神进行更直观、更丰富、更深入、更集中的宣传展示。勇于跳出公路系统、跳出嘉峪关,凸显“八棵树”精神在西部地区独特的生态价值,在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在不侵占一分耕地的基础上,坚守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初心,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改造成为绿色宜居生态城市的豪情壮志。升华“八棵树”精神内涵,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展示其生态价值,努力讲好嘉峪关的生态故事、河西走廊的生态故事、甘肃的生态故事,全力谱写河西走廊东有“八步沙”、西有“八棵树”的生态文明新乐章。

(二)“八棵树”精神的生态价值历久弥新。经过近70年的孕育发展,“八棵树”精神已然成长为参天大树,从中折射出的生态价值熠熠生辉,它不仅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也是金山银山推动实现绿水青山的典型案例。继承弘扬“八棵树”精神的生态价值,对我们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空间维度看,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是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山地、戈壁、河流、湖泊、林场、沙漠、冰川并存,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是自身义务和历史责任。应以“八棵树”精神为牵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建设,不断巩固拓展建市以来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纵深推进全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肩负起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担当。从时间维度看,当前,嘉峪关市正与全省、全国一道,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传承“八棵树”精神,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美丽甘肃的“嘉峪关样板”。

(三)“八棵树”精神的实践价值恰逢其时。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这是嘉峪关要走的新长征路。面对向更高发展阶段跃升的历史机遇,面对碳达峰碳中和为转型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需牢牢把握“绿色机遇”,加快建设河西走廊重要清洁能源基地,让嘉峪关“风光无限”“绿色无限”。持续加大全市工业企业“改旧”和“育新”力度,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嘉峪关现有生态基础,大力弘扬“八棵树”精神,持续打造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努力让嘉峪关绿色发展的“家底”更加殷实,让城乡风貌的“面子”和“里子”都靓起来,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全面展现“绿色魅力”。探索“八棵树”精神品牌价值实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雄关儿女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在雄关大地不断续写各行各业的“八棵树”精神新传奇。(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办)

声明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zhaigousc.com/zdyj/129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