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区公安局创新辅警队伍
管理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针对复杂多变的治安形势和警力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集宁区公安局紧紧围绕公安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人文建设,有效地推动了辅警队伍建设发展。
一、抓制度,规范队伍管理一是严格准入机制。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围绕个人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对报考人员进行面试和体能测试,最后经体检、政审、试用合格后,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层层筛选,切实从源头上保证辅警队员的整体素质。二是严格运行机制。实行分层管理模式,实行正式民警管理辅警制度。通过严密的分层管理,辅警队伍成为一个上下联系畅通,横向协同自如的有机整体,极大提升队伍的战斗力。三是严格考评机制。建立和完善《辅警管理考评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明确量化辅警巡防服务、协助办案、接处警等工作考核标准。每月通过绩效考核,评定优、良、差三个等级,考评结果与年终评优等直接挂钩,切实激发辅警队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学习,提升履职能力一是学理论。通过开办专题培训班、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方式,加强辅警对法律法规知识和公安工作基础知识等理论的学习,提升辅警职业素养和理论水平。二是钻业务。根据执法执勤的工作要求,定期开展体能以及警械使用、巡逻盘查、带离、擒拿等业务技能训练,实行月考核、季比武的制度,对表现优秀的予以奖励,充分调动辅警的学习热情,有效增强了辅警协助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重养成。参照公安民警管理和着装标准,从着装、仪容仪表、生活制度等方面培养辅警养成教育,从细节上培养良好习惯,树立辅警良好的执法形象。
三、抓纪律,锻造优良作风一是强化思想教育。组织辅警队员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公安部《三项纪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警纪警规,充分利用办公楼走廊空间,建立“廉政文化长廊”,积极引导辅警人员牢固树立“不敢为、不想为、不能为”的红线意识和规矩意识,提高辅警廉洁从警的自觉性。二是强化日常监督。与辅警家属多联系、多走访、多座谈,及时掌握辅警思想动态,对有不良倾向的辅警,立即进行沟通帮助纠正,切实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同时,严查辅警人员吃拿卡要、通风报信、打骂群众等违法违纪行为,切实增强对辅警的监察力度。三是强化问责追究。坚持从严治警的理念,对违纪违规的辅警,无论其曾立过多大功劳,有多少人求情,都要依纪依规处理到位,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心慈手软,决不搞下不为例,切实保障辅警队伍健康、有序发展。
四、抓细节,彰显人文关怀一是优化办公环境。为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让辅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办公大楼配备了阅览室、活动室等,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提升了辅警人员的归属感。二是丰富文化生活。有计划地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辅警的精神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压力。三是落实保障政策。尽量缩短辅警与民警之间的福利和待遇差距,坚持做到“三必访”,即辅警生病、负伤时必访,生活困难时必访、家中有重大变故时必访,让辅警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不断增强辅警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兴和县公安局以
“三管措施”
强化实有人口管理
今年以来,兴和县公安局紧紧抓住实有人口管理这个关键环节不放松,创新机制,落实措施,不断规范人口信息管理,有力服务实战需要。
一、管准常住人口,夯实工作基础
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不断完善社区民警、一村一警入户走访制度,围绕情报信息、人口管理、治安管理、治安防范、群众工作等主要职责制定考核标准,引导民警立足社区开展工作,全面掌握社区常住人口底数,录入信息系统,掌握活动轨迹,确保常住人口底数清楚、信息维护及时,解决“空挂户”、“人户不一”的问题。
二、管活流动人口,掌握现实动态积极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落实出租屋主、用工单位的管理责任,紧紧依靠村(居)委会、治保组织、治安积极分子等社会力量,通过群众主动登记、民警上门登记、社区登记、内部单位登记、用工单位登记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流动人口信息,推动了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三、管稳重点人口,消除治安隐患建立了“一般人口常规管、外来人口跟踪管、高危人群重点管”的分层分级管理模式,对刑释解教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高危人员,建立常态化管控机制,逐一纳入视线,掌握动态,逐一落实管控责任,切实发挥监管职能。同时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村(居)委会、企事业保卫管理部门的支持配合,建立联动帮教服务机制,避免重点人口重新违法犯罪。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