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优选文章推荐第篇
简书作者
临公子的后花园
“真的,今年太难找工作了。你都不知道有多难……”
今年大环境不太好,我收到了许多关于感叹举步维艰的留言。
但接触得越多,我越发觉:
找不到工作,有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预期问题。
1
上个月和前同事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聊了1个多小时。正事说完,彼此免不了问问近况。
他突然叹了口气:“我现在的位置也很尴尬。”
同事开发出身,32岁,这次晋岗时对一个技术管理岗位颇感兴趣,可了解后马上犹豫了。除他以外,其他竞选者都是30岁以下,有些人已有一定管理经验。
无论从哪点,他都没啥优势。
纠结好几天后,他索性就不提交申请了,结果呢,回过神来又懊恼不已。
这种情况,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记得我们还是同事时,有一次他想提薪20%,原本斩钉截铁地咬死必须加到预期薪酬,可听说部门计划限制每年的加薪名额时又犹豫了,“算了,等下次一起多提些。”
自我安慰一番,发现几个资历和能力都不如他的同事提薪成功了。郁闷得他两三天都没怎么说话。
他的逻辑是:
1、做了,就必须成功;
2、如果没胜算就不做,这样就不会失败了。
咳咳,逃避虽可耻但确实有用,可正因如此,你会使劲摇着一面耀眼的flag,却始终站在原地。
预期过高,导致内心恐惧:算了算了,下次吧。
这种念头多出现几次,机会就算看到你都会绕道走。就算勉强尝试,大概率将以失望收场。
几番下来,再大的动力都将消耗殆尽。
许多人总觉得自己行动力不足、拖延症缠身,实际上,往往不是行动力问题,而是你所谓的高要求,其实大可不必。
2
我很理解,现在不少人都志存高远,渴望追求更闪亮的目标。
这想法当然OK,但假如一上来就摆出破釜沉舟的姿态,很容易被现实击垮。
我以前就是个标榜自我要求高的人,为此真心吃了不少苦头。一拍脑袋觉得“这有何难?我也可以!”,然后吭哧吭哧一顿操作猛如虎,一抬头,被惨淡的现实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5分挫败+3分不甘+2分郁闷,憋屈得我恨不得把大腿拍烂。
预期过高其实是一种损耗。
先不说达到目标是一个过程,而非一夜之间兑现。况且如万维钢说的:“你有你的计划,这个世界另有计划。”
脱离实际的预设,反而很难落地。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毕业于牛津大学化学系,有一次在餐会上遇到一位同样化学专业出身的政治家,两人就聊起来。
她问,为什么我们化学界很多人从政呢?
对方说,我们学化学的从一开始就会被训练,在实验室合成一个东西,能做出来7成我们会非常高兴,而不会埋怨,怎么只有7成?
“每件事情只求做到7分就是成功的,这才适合做行政嘛。如果像数学家、物理学家每次追求分的话,下一件事情很可能是0。你不觉得化学家这种思路,更接近现实吗?”
我特别认同。
想的是否完美不重要,有几分真的落地了才重要。何况就算落地也不可能%,预期放低一些,给自己一些甜头,才能持续发力。
蒋方舟在一篇文章中,也表达过类似观点。
年少成名的她在30岁时突然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是“稳居二线”。有句话大家都听过,“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她观察身边人,一大半的痛苦都是源于没有做好预期管理。
直至被过高的预期压得喘不过气。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前阵子一位读者说,他是大学硕士毕业生,找了半年工作都没找到合适的,年初的疫情又对就业市场造成直接冲击,弄得他心急如焚。
聊了几句后发现,他理想的offer是月薪1万以上、企业有一定规模、岗位与本专业相关。“我很多同学都能找到啊,我又不比别人差,怎么就找不到呢?”他心有不甘地说。
他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匹配预设的工作。
优秀的人常有个毛病:自我要求过高。
喜欢紧拽着心中的那根金线,可降低几分要求又何妨呢?
是不是可以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考虑发展?是不是可以试试小公司或创业公司?是不是未必非得专业对口的offer?
把自个儿端得越高,选择面就越小。
时任哈佛校长的德普·福斯特曾在一场毕业典礼中说:“请大家记住,今天是你毕业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为未来你可能会发现,你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听起来有些丧,却能帮你认清局面。
身段放低一些,触碰到的机会就多一些,将来的可能性才多一些。
3
尤其在尝试新事物时,这种预期管理,就显得尤为关键。
有人写了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