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历框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的关系

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作者:杜怡萍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年第25期

推进资历框架和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的重要举措。在《方案》中,资历框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多次相联出现,例如,“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探索实施试点工作,制定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本文拟探讨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提出推动三者建设的策略建议。一、对资历框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的基本认识(一)资历框架资历框架又称为学习成果框架。目前,学术界对资历框架的认识不一,概言之有两种学说:一种是工具学说,例如,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界定,资历框架是一种用以对各种资历进行开发和分类的工具,其是按照事先确定的一套标准对各级学习成果所应达到的程度或目标作出的规定。另一种是制度学说,例如,欧盟认为,资历框架是对不同层级的资历从学习成果的角度作出描述,每个层级都有相应的学习成果标准,是以能力标准为本对全社会各类资历(包含各类学历文凭、证书和先前学习成果等)进行分类、分级、认定、衔接的一项新型资历制度。无论是工具学说还是制度学说,其内涵均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资历框架是为了社会的各种学习成果积累、转换;二是等级和标准是资历框架的两个基本要素。从社会治理整体角度看,资历框架是一种覆盖全社会各种学习成果的资历制度;而从社会成员个体角度看,资历框架就是学习成果的兑换工具。经济越发达对资历框架的需求愈强烈,截至年,全世界有个国家建立或采用了资历框架,占个主权国家的83.4%[1]。资历框架已成为国际性学习成果互认互通的重要桥梁。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建立,但香港、上海、广东及国家开放大学等建立了区域的或局部的资历框架。(二)学分银行学分银行是模拟或借鉴银行“储存—提取—转换”的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折算为相应学分,存入学分管理信息平台的个人终身档案中,最终通过积累、转换成各种受社会认可的学习成果证明(学历、学位、职业证书或岗位证书等)的管理模式。按照国际惯例,学习成果既包括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又包括个人的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等。首先,学分银行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沟通衔接的机制和途径。其次,学分银行建立了全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学习者提供了详细、完整的学习指南,建立了便捷、自由的学习途径,并最终提供具备公信力、高质量的学习成果证明(资历)。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处于探索阶段,有慈溪市民学分银行、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以及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等,但这些学分银行存在着地域限制、没有统一的标准框架、缺乏横向对接等问题[2],亟需建立国家学分银行。(三)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一种制度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1”是指学历证书,其是学制系统内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对完成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的受教育者所颁发的文凭。“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院校内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1+X证书制度旨在通过育训结合、书证融通,真正培养出产业亟需的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目前,1+X证书制度已试点2年,教育部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达个,但与1+X证书制度试点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亟需完善。二、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和资历框架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三者逻辑关系解析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资历框架是不同层面的制度,但三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概念内容看,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资历框架均指向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指学习者接受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等。学习成果经过评价给予认可,可以授予相应的学历和资历[3]。1+X证书制度是以证书的方式反映学生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习成果和职业技能学习成果,学分银行是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存储、积累和转换,资历框架对各种学习成果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并为其累积和转换提供通用标准。概言之,三者均是对学习成果的“度量”,度量则需要“等级和标准”,资历框架提供的是通用标准,并囊括了教育标准和各行各业能力标准,具有统领性,也包含了1+X证书制度所涉及的标准,学分银行提供认定标准、计算标准等,为资历框架应用到实践中发挥纽带作用。第二,从外延范围看,资历框架涵盖全社会各类教育,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成果,范围最宽。学分银行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社会成员均可在学分银行开户,其货币就是代表学习成果的学分,资历框架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基础,因此学分银行的范围与资历框架相当。1+X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与培训证书有机结合,共同反映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是众多学习成果中的两类成果,仅是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一项改革工作,其范畴较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要小。第三,从社会治理来看,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资历框架是反映学习成果不同层面的制度设计,也是对社会成员学习成果分类、分级、认定、转换的具体手段,因此,三者都具有制度性和工具性。从制度性强弱排序看,分别为资历框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而从工具性强弱排序看,分别为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资历框架。(二)1+X证书制度与资历框架的关系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和创新性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确定X证书级别?虽然一般认为初级证书主要对应中职教育层次,中级证书对应高职教育层次,高级证书对应应用本科层次,但在具体试点中,就暴露出不一致的问题,亟需对不同证书的等级制订统一的标准。此外,如前所述,“1”与“X”如何对接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资历框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现以《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简称广东资历框架)为例进行分析。广东资历框架于年3月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并在《广东职业教育条例》中明确了法律地位,是我国内地首个标准化和立法化的地方资历框架,旨在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广东资历框架将学习成果分为7级,明确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及业绩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从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确立了各等级的标准,见图1和表1。X证书对应资历框架中的“培训及业绩”的专项证书和培训证书,可以分为2~6级。资历框架统一了同一等级的标准,以第四级为例,对应“职业教育”的高职学历,与之相对的“培训及业绩”中的X证书就可以根据第四级的标准来制定,“1”和“X”对接的问题迎刃而解。可见,资历框架较1+X证书制度是更顶层的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与资历框架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1+X证书制度需要资历框架来支撑。资历框架为1+X证书制度提供了对接、匹配的通用标准。尽管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但可以借鉴资历框架的思路,促进X证书科学、规范地开发与实施。另一方面,1+X证书制度是资历框架运行实践的一类标准体系,是资历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从实践层面推动国家资历框架的建立。(三)1+X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的关系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1”与“X”证书所要求的课程学习中有交叉的共同课程,需要学分银行进行课程互认、学分转换。学分银行为个人、学习型组织和院校提供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服务,因此,学分银行可以更好地助力1+X证书制度的实施。当然,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平台及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社会成员较为陌生,注册学分银行很少,惠及面及深度都不够,通过1+X证书制度实施,可以率先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起学分银行,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因此,1+X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学分银行为1+X证书制度实施提供学习成果积累、转换的管理信息平台;另一方面,1+X证书制度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值互换,对我国建设学分银行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四)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的关系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都是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重要制度设计,资历框架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基础,学分银行的认证标准及学分计算、成果有序码放及转换,均要依据资历框架的等级和标准对学习成果分类、分层。因此,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上下位关系,一旦以资历框架为基础建立学分银行,就形成必然联系,两者紧密结合、互动而行。一方面,资历框架起统领作用,为学习成果认证提供环境、参照系和通道,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另一方面,学分银行是资历框架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起纽带作用,只有资历框架没有学分银行就缺乏应用平台,资历框架难以服务于社会成员,终身学习体系难以构建。三、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资历框架相联的案例分析(一)1+X证书制度实施举例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和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进行说明。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衡量从业者(包括正在接受教育与培训的准从业者)胜任Web前端开发工作的基本尺度和规范,能够反映当下时期内Web前端开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规格[4],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将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比对,见表2,可见其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及交叉性。尽管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要求不少于学时的学习,但一般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增加不高于8个学分的培训课程就应满足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的要求。(二)基于学分银行的1+X证书制度实施分析以A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其毕业生的学分要求是学分(按16学时折合为1学分),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要求不少于15学分。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以及课程与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及培训课程比较,该校该专业课程完全达到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的要求,并有两门课程(学时折合9个学分)与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的要求一致,需增加两门课程96学时(6个学分)就可达到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要求。该校该专业学生甲在“学分银行”系统中注册开户,存储自己学分,毕业时,学生甲获得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历要求的学分,又获得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两门课程培训的6个学分(通过了证书考试),一共学分,则学生甲可取得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学历证书和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通过学分银行,其中有9个学分在两个证书的认定中重复计算,避免了重复学习,实现了学习成果的存贮、积累以及转换。(三)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的关联分析接前例,A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历证书参照图1,对应的是四级资历等级。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属于“培训及业绩”的“专项证书”或“培训证书”,根据最初设计,其对应的是高职层次,相当于四级资历等级。“1”与“X”可加或相加的意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两者的计量单位是否相同,采取学分为计量单位,两者的学习成果均可折算为通用学分,实现两种学习成果可加;二是两者蕴含的能力水平是否相当,否则相加没有意义,只有同一能力水平即同一级别的学分才可等值相加。可见,资历框架的等级和标准是解决各种途径学习成果互认的“通用货币”,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基础,也为“1”和“X”的学习成果互认、转换提供了基本的通用标准。四、推动资历框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建设的策略建议(一)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总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提出,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因此,必须搭建国家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衔接、贯通和协调发展,进而开展学分银行建设以推进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全体公民构建机会公平、自由流动、认证无障碍、成果可携带的终身学习体系[6]。同时,必须意识到,资历框架是国际性学习成果互认互通的重要桥梁,因此,资历框架建设也是我国与世界接轨的一项迫切任务。目前,可从大职业教育观角度,在纵向上搭建包含初、中、高等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上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解决职业教育体系内外学习成果的沟通问题,广纳各类职业培训,以便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多重选择机会,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宏伟目标[7]。因此,立足于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率先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实践探索,具有深远意义。(二)坚持“一盘棋”的建设思想“一盘棋”就是整体观、系统观,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为目标,就是从整体层面将三者有机统一。然而,由于资历框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各自的范畴和功能不同,在建设中必须有所侧重,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资历框架是最为上位的等级和标准,重在发挥统领作用;学分银行是实施管理,覆盖面庞大,重在运行效用;1+X证书制度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评价制度改革,重在实践应用。在1+X证书制度实施中标准的制定、证书的设计及考核评价,必须运用资历框架的思想,利用学分银行对学习成果进行管理。学分银行建设要以资历框架建设为基础和前提,1+X证书制度实施是学分银行和资历框架建设的实践探索。(三)以标准体系为核心开展内容建设资历框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三者指向学习成果,而隐喻其后的是等级和标准。资历框架首先为学习成果分类、分级的确定提供了通用标准,即“母标准”,资历框架还包括在“母标准”之下的“子标准”,即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培训标准,以及各行各业的能力标准,具体而言有职业标准、职业能力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因此,资历框架建设是一个庞大的、长远的、动态的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基于资历框架“母标准”之下,学分银行建设必须制定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学分计算标准、学习成果转换标准等一系列操作标准,并与“子标准”保持紧密联系。1+X证书制度首先指向职业标准,依据各行各业的职业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各个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课程标准等,培训评价组织制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评价标准等系列标准,这些标准均是资历框架中的“子标准”。而“母标准”是“1”和“X”的根本遵循和依据,否则,难以实现衔接、互认和转换。值得一提的是,1+X证书制度实施中的职业标准最为重要,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架起人才无缝对接的通道,必须充分体现产业发展新趋势、新技术、新要求、新工艺、新规范等,必须贴近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推动1+X证书制度实施和学分银行、资历框架建设的关键内容是标准体系建设。(四)采取多管齐下的系统集成路径从理论上讲应先建设资历框架,再建设学分银行,待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成后,才能实施1+X证书制度,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我国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一直没有建立,学分银行也仅处于起步阶段,覆盖的人群非常有限,与学习型社会要求距离还很远。目前,1+X证书制度试点力度非常之大,显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倒逼学分银行、资历框架的建设路径。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并没有固定的路径,基本上是根据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政策要求而为之。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社会需要教育现代化支撑,我国正迈入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阶段,资历框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三者相辅相成,都很迫切,难以分先后,采取“齐头并进”的建设路径不失为更好的策略。无论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还是齐头并进,最终三者必须基于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下系统集成,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并发挥各自作用。

“悉尼协议”大商科应用研究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zhaigousc.com/zdtz/61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