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道观烧香礼神,很多朋友都会发现道观的门槛特别高,有些小朋友便调皮的踩在上面或者坐在上面,这时,总会有道长或义工来禁止踩门槛,一些朋友难免奇怪,今天就来说说,为什么道观的门槛不要踩。(小朋友坐在门槛上)门槛也俗称门坎儿、门栏儿,通常为木制、石制或金属制,横伏于门口,现实功能为防风、防雨以及爬虫、老鼠等。在传统文化中,一道高高的门槛仿佛一堵墙般,横亘于正门之前,自然有了很多重象征含义。传统文化里,首先门槛能阻挡外部不利因素进入家中,起到护卫家宅、保佑全家安康的功效。其次是能够起到藏风聚气,防止财气外漏,养一家之财之意。(高高的门槛)在有些地方,门槛还被视为家中长辈或一户之主的象征,如果不小心踩到门槛就会给他们带来厄运。因此,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住宅正门都建造有高高的门槛。据考证,忌踩门槛这一风俗始于先秦时期,那时臣子们出入君主的门户时,不能踩到门槛,只能侧身而行。后来,门槛逐渐成为地位尊卑和家族地位高低的标志,之所以在先秦时期开始有这种规矩,则是当时重视尊卑礼仪的结果。自此,祖祖辈辈流传的习俗里,老一辈总会告诉小孩子不要踩门槛,一方面可以防止木制门槛被踩破,另一方面也符合规矩和传统,透着对先人的敬重。而道观作为道人们日常修炼、为信众祈福纳祥之地,门槛自然更多了一层含义。进入道观,只要跨过门槛,便可将凡尘俗扰抛在身后,自然就会以一颗清静向善的心来感受神灵的肃穆和庄严,进而涤除杂念,与道合真,正是:“隔绝红尘咫尺地,遁入玄境一重天”。城隍庙大殿有高门槛同时,由于道观的宗教场所特殊性,来来往往的香客游人众多,门槛也肩负重任,每天被车水马龙的信士们踩踏跨越,很多怀着内心极大愧疚的人便因此认为捐造道观的门槛可以代替己身进行救赎,以致千百年来,“捐门槛赎罪”的习俗也流传下来。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就描写了祥林嫂捐门槛这样一个桥段,就是取的门槛为替身赎罪之意。看了这么多,您清楚了为什么不要踩道观乃至所有门槛了吧?实际上,在这些年大热的清代秀才李毓秀所写《弟子规》中,也告诉启蒙期的娃娃们不要踩门槛,“步从容、立端正…勿践阈、勿跛倚”,或许,哪位家里四五岁的小朋友们还会背呢。包含“勿踩门槛”在内的很多参拜道观的礼仪,很多也是扎根于传统的民俗礼仪,来庙之前,还是要多学学并谨慎照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