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郭香玉)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与长远大计出发,决定建设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生态建设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的启动实施,揭开了我国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大范围开展生态建设和国土绿化事业的序幕,工程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踏上了播绿荫、退黄沙、保水土、护农牧、佑家园的新征程。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三北工程区各族干部群众戮力奋战,战天斗地,谱写了人与自然重修旧好的动人篇章。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5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02%,森林蓄积量由年的7.2亿立方米提高到20.98亿立方米,使区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北工程40年成就卓显
第一,三北工程生态效益显著。一是防沙治沙实现历史性突破,重点治理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呈“双降”趋势。营造防风固沙林.7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公里。三北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连续10年呈现了“双缩减”。二是防治水土流失成效显著,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近.2万公顷。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从年的31.6%增加到59.6%,6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多条小流域得到了有效治理,年入黄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三是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粮食产量和农田面积呈“双增”趋势。营造农田防护林.6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6万公顷,工程区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68%。
第二,三北工程经济效益突出。一是经济林效益突出。目前,三北地区经济林面积达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万吨,产值达到亿元,约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二是林副经济效益突出。各地积极发展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林间种植等产业,林下经济效益日益彰显。一些地区农民的涉林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三是生态旅游效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地区森林旅游接待游客3.8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亿元。
第三,三北工程社会效益显著。一是人民力量凝聚的“三北”精神,为实现美丽中国汇聚了精神财富。三北人民用40年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改善生态、感天动地的绿色壮歌,涌现了一大批以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等。二是“绿色长城”树起了一面旗帜,为我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崇高荣誉。年以来,先后有三北局、宁夏中卫、新疆和田等十几个单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佳”奖章,年12月28日,三北防护林工程获得“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吉尼斯证书,成为我国在国际生态建设领域的重要标志和窗口。三是绿色惠民的效应越来越凸显。近年来,三北工程区坚持把工程建设同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有力促进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美化,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工程自年启动至年,完成总投资.3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9亿元,地方配套及社会投资.47亿元。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林业局决定开展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系列纪念宣传活动。活动主题为:三北工程40年—崛起的绿色长城;活动内容分为:宣传篇、评价篇、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