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程技术标准碰到极端意外事件被超载的高

文/链上甲乙

“无锡高架桥事件”经过一个晚上的发酵,事件的进展牵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引发了网上各种专业人士的或者非专业的神分析和猜测,更有一名网友在年就曾对此桥使用现状担忧就有过神预测。

风口浪尖的“工程质量”疑团

再回到众说纷纭的大众舆论上来,各种论调猜测此起彼伏:从吐槽工程质量到某设计公司“躺枪”据理辟谣,再到第二天官宣了初步调查结果为定性为超载导致。当然,最终的结果定论还是要以官方权威调查公示为准。

如果暂按官方初步调查的超载角度来分析这个事件的话,车辆超越运载极限行驶,造成桥梁的使用寿命打折,站在工程设计师们的角度来说的确有点尴尬。

从理论到实践,工程人们的每一个线条,每一块砖瓦,在业内都是有中规中矩的数值来执行操作。每个数值又会结合不同的地区、气候、历史数据等角度相关因素进行系数调整,也都会有一个数字的范围作为红线。

在工程行业的规范里,防风、防雨雪、防震,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大块头,却没防住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关乎人性的小私心的意识存在。比如这次高架桥事件的超载,还比如去年的抢夺方向盘掉入江中的公交车事件。

掉入长江的公交车,质疑桥梁护栏强度?!

这是去年重庆发生的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大家是否还记得。起因在于某乘客泄私愤,抢夺驾驶员方向盘后,行驶在大桥上的公交车失控,撞断护栏,坠入长江中的惨案。

这起事故一出,有说是避让女司机的,还有一多部分人指责桥栏杆质量问题没有阻挡住公交车!

查看了当期的知乎上,对于这个事件,有个网友从专业角度提出一个的疑问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通俗的翻译过来就是,在公交车的冲击力标准下,是否是强度设计上的缺陷?

在几个业内热心网友的回答上,也不难看出一些关乎工程设计标准上的思路:

截图参考来源于知乎

常规的设计标准,除了统一的规范标准规定之外,也会考虑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使用场景以及功能定位。对于公交车的极端撞击,在栏杆设计之初是没有预控的偶然性事件,将设计参数的保险系数设置过大去应对小概率事件是否是浪费!?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主流媒体业内专家的解读:(摘自长江日报《重庆公交坠江,为何大桥护栏没拦住?武汉桥梁专家一语道破真相》)

万州长江二桥于年建成通车,限速60公里/小时,属于城市桥梁。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院长、总经理田启贤说,城市桥梁上,两边的人行道与车行道交界处都设有路缘石,这一道防线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拦截车辆,防止车辆冲撞到行人或是撞击桥梁。而桥梁最外侧的护栏主要是起到保护行人的功能,抵抗冲撞能力较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徐恭义表示,桥梁护栏的防撞能力与交通流量、行车速度、外部条件、桥型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任何一座大桥护栏都不可能挡住所有意外撞击。

结语

对于从事工程行业多年的小编在这里想说的是,不要主观臆断,也不要传谣,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一个工程项目从前期调研论证,再到勘察设计施工,交付使用,过程很复杂,出现事故的原因有很多种。

对于工程行业的职业人来说,除了技术之外,如何应对多变的民生民心,如何在原有不断更新升级的技术标准上,充分考虑可能会发生偶然性的极端事件的影响势必也是行业的一大新课题。

欢迎链上甲乙,每天分享建筑行业职场、经验、教训类实战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zhaigousc.com/zdtz/116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