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屠苏文化,在国内消沉,却在日本

哈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37.html

随着近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开播,瞬间又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古诗词的热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为人父母的我们,在面对耳熟能详的诗词时,会常常被可爱的孩子问得哑口无言。给大家讲一段发生在我和女儿之间的故事吧。

临近过年的前几天,我特意安排幼儿园大班的女儿学习了古诗《元日》,就为了在过年的时候能显摆显摆。按照常规,我先领着姑娘把古诗读了一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读完就开始了逐字逐句翻译环节了,可是在翻译过程中却被孩子的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给问打断了。“妈妈,屠苏是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在过年的时候喝屠苏酒呢?”“它和普通的酒有什么区别?”……

说实话,我被孩子一连串的问题给问懵了。突然间,不知该如何解答。我懂的只是一些皮毛,根本应对不了这一连串的疑问。我为女儿的好奇心感到欣慰,同时内心中也觉得有些自愧不如。回忆过去的自己,背诵古诗何尝不是为了应付试卷上那一道道试题,又有多少时候会像女儿一样地刨根问底,真正了解古诗的真深层含义呢。

虽说如今的我已不用在应付各种考试,但我不想让女儿与当年的我一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查阅各种资料,重新与女儿一起来学习了解诗中的“屠苏”。

据说,屠苏是一种药酒名,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后来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

因屠苏酒的配方出自华佗,又为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诸多名家所推崇,无数典籍所传载,所以它有很大的影响力。久而久之,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便形成了了一种习俗,遍及全国各地,代代相传,因此屠苏酒也被称为“岁酒”。在一些诗句中就记载了这一习俗。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陆游的《除夜雪》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屠苏酒喝法很有讲究。一反常规的长幼次序,全家人使用同一个酒盅从最年幼的晚辈开始饮用,依次传递给长辈,结束于身体抱恙或年岁最高者,意为集聚青年人的精气之华,奉于长辈,祝其康寿。屠苏酒缓缓注入特殊的扁平酒,男性用左手单手(古时武士不能占用右手,以便随时取刀备战),女性双手捧盅,分三次将酒饮尽。

唐代诗人顾祝《岁日作》诗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酒中,屠苏酒一枝独秀,文化内涵无与伦比。有些地方,还传为神话,以为屠苏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赐吉祥、降福祉。

了解了“屠苏”的相关信息后,顿时对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所震撼。于是很好奇地去淘宝搜索,本以为可以像其他物品一样,只要在搜索框中输入“屠苏”二字,回车键按下去,便可出现成千上万的相关商品。搜索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零星地冒出来几个带有“屠苏”二字的不过是基本介绍历史的图书或是打着“屠苏”名号的米酒或桃花酒,再往下就都是日本产品了。他们不仅到现在仍然坚持保持着春节喝屠苏酒的习俗,而且还为这一习俗发明了美观的饮酒器具套装,而这一套简单的套装居然在网上也有。

岁月屠苏玫瑰花酒云南露酒花之醉女生甜酒42度白酒自酿酒酒酿饼淘宝¥39.9购买已下架

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深刻反思。属于我们的风俗习惯,被我们慢慢遗忘,却被另一个民族继续传承,那我们是不是会在N多年后,当我们的子子孙孙再次学习这一传统习俗时,会反问我们“春节饮屠苏不是日本的风俗吗”时,就都觉得尴尬了。

我们每个人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有义务去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出一份力。传承不限于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给他们讲解中国的美好故事;作为商家,我们可以潜心研究我们的文化,制造出带有中国符号的商品,远销海外,让全世界都来了解中国,永远记住属于中国的文化元素!

-END-

今日话题:

分享你与孩子之间的快乐故事吧。

欢迎留言讨论。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本文由我想试试看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zhaigousc.com/zdnr/123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