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加强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广西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海上丝绸之路与广西区域发展研究院调研组深入玉林市开展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形成如下建议。
一、玉林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玉林市被誉为“中国南方药都”,是广西中医药产业改革发展试点城市,中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交易活跃、中医药产业基础较好。一是中药材资源丰富。作为岭南特色药材的主产地之一,玉林市境内分布有肉桂、穿心莲等多种中草药品种,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89万亩,总产量13.91万吨,销售金额达22.67亿元。二是中药材交易活跃。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是全国三大中药材市场之一,日常经营户多户,从业人员多人,交易品种多种。三是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玉林市不仅拥有玉林制药集团等知名药企,还拥有较为健全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全市11医院均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医院为全国首家三医院。目前,规划面积24.11平方公里的玉林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正有序建设中。四是中医药历史渊远。玉林市拥有中国道教第二十、二十二洞天,健康养生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名医辈出。五是中医药品牌日益凸显。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十一届,累计参会企业多家、参会人员万人次。
二、制约玉林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玉林市中医药产业虽然发展基础扎实、优势明显,但仍面临诸多短板。目前,玉林市本土传统优势药企没有1家发展成为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没有建成1家国字号中医药科研平台,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优势没有高质量转为产业优势等。经梳理,主要存在几个关键问题:
(一)产业规模种植小,产业效益不高。目前,玉林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虽已初具规模,但种植区域分散,以农户散种为主,全市中药材连片种植少、规模种植小、规范化程度低,且产业质量亟待提高,产业效益亟需增强。年,玉林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89万亩,虽高出亳州市5.59万亩,但其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规上医药工业产值仅分别为22.67亿元、.01亿元,比亳州市分别低出13.84亿元、.49亿元。可见,玉林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空间还很大。
(二)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不足。玉林市中医药产业主要以中药材原料销售为主,中药材加工量占总产量不足10%,中成药总产值占比仅8.2%,中药提取物、中药精油炼制等精深加工领域处于空白阶段。大部分加工制造企业产品更新迭代较慢,深加工环节薄弱导致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同时,仓储、物流、电商等产业配套均严重滞后。目前,玉林市大多数经营户是通过租用农户土地自建临时仓库或租用民房作为中药材仓库,呈现出“小、散、差、乱”的特点,很难防尘、防潮、防虫、防鼠,温度、湿度达不到中药材储存的标准要求,稳定性差,容易导致中药材的霉变和虫蛀。中药材网上交易市场尚未建立,大部分药材销售以传统的线下交易为主,中医药产业市场大数据难以统计,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流通和监管。
(三)高端人才少,科技支撑薄弱。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但玉林市本地现有的医学教育、经济、科技等人才难以支撑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目前,玉林市拥有中医医师人数人,但研究生学历仅占比3.18%,高级职称也仅占比11.40%。在调研过程中,有企业向调研组反映,目前想往中药成分提取、精油炼制等“高、精、尖”领域发展,但缺乏技术人员支撑,严重限制企业做大做强。另外,从中药材的种苗培育、种植过程,到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玉林市中医药产业均缺少高科技应用和支撑,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并未运用到玉林市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中,企业生产缺乏具有自治区乃至国家水平的中药创新研发技术平台支持,药企新药研制和优势品种的二次开发非常薄弱。
(四)招商引资弱,品牌意识不强。近年来,玉林市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但对于中医药健康产业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支持力度依然较弱,相关优惠政策缺乏吸引力。目前,玉林市仅引进1家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安家落户,且还没有1家本土中医药企业发展成为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与之相比,亳州市虽然也没有1家本土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但已引进57家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落户。同时,玉林市产业品牌宣传意识有待提高,正骨水、云香精等“中华老字号”没有注重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曾经的知名传统品牌正逐渐沦为“沉默”品牌,玉林市传统优势品牌效应有待重塑。
三、加快推进我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玉林市的中医药产业是我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玉林市乃至全区的中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是一产“小”、二产“短”、三产“弱”,且产业集群匮乏、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为万亩,但我区中药材种植面积仅.5万亩,仅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8.04%。全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亿元,但我区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产值仅亿元,仅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67%。年度中国中药企业百强名单中,我区仅上榜3家,占比仅为3%。为做活做优做强我区中医药产业,建议由自治区中医药局牵头,会同自治区发改委、卫健委、工信厅、商务厅、科技厅、农业农村厅、教育厅、人社厅、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大数据局等部门,加快推进我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四链”上下功夫助推提质增效升级:从顶层设计上“建链”、从要素支撑上“强链”、从业态培育上“延链”、从优化服务上“补链”。
(一)从顶层设计上“建链”。全面摸清我区道地药材家底,科学规划优势区域优势品种,编制《广西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扩大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面积。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编制广西中医药产业链全景图,谋划建设一批中药材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园区、健康旅游示范区,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产业结构。构建全区中药材产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市场价格预测和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加快推进我区中医药产业资源链、信息链、科技链、人才链、价值链的有机融合。
(二)从要素支撑上“强链”。开展中医药服务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药材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博士、院士等高层次人才;设立中医药产业基金,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创新中医药金融产品,支持中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等方式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集团,培育中医药上市企业,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动我区中医药制造业、中医药商贸、“中医药+”、中医医疗数字化建设,加强道地药材信息标准建设,提升种植基地信息化、制造智能化和商品流通信息化水平。
(三)从业态培育上“延链”。加大药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内医药工业和医药农业前强企业,大力开展中成药制造项目、中药饮片加工项目、医药物流项目、保健食品项目、制药机械、健康养生等项目招商工作;大力推进种植规模化规范化,建立动植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实验基地、种源基地,引导企业发展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出台奖励政策,支持药农、药企等扩大种植面积,加快大宗药材规模化种植;做活商品流通市场,加快培育面向企业、消费者的线上线下同步经营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引进、培育数字化物流企业,建设中药材专用冷库、仓储基地和配送中心,积极争取列入全国中药材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扩大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综合效应,利用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优势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旅游、食品、体育融合发展。
(四)从优化服务上“补链”。建设中医药产业服务体系,医院为依托,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社区(村)医院、中医馆,加强道地药材的药方研发和民间偏方收集工作。开展中药材商品等级分类标准研究,完成品种标准制定,出台地方标准,并逐步推动地方标准上升为自治区标准乃至国家标准。
调研组成员: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海上丝绸之路与广西区域发展研究院潘慧、谢凌凌、许进龙编辑:决咨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